<BY 小羽>
小时候的我们需要人照顾,所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懂事之后,我常常产生将来最好能一个人住的想法。
什么叫“一个人住”呢?当然就是指我独自一人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和“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成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赖在父母家里但是只把父母当做保姆甚至直接无视父母存在的情况是不算的,出门闯荡与人合租或者寄亲朋篱下自然也是不算的。
我觉得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青春期里的种种经历是分不开的。初中时尝试过半个学期的住校生活,当时是8人间,人多嘴碎,致使我人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暗恋很快就变成了“明恋”——那个小男孩吓得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和我说话,不愿让我走近了。高中时仍是8人间,期间因为文理分科而换了一次宿舍,从此与死党“天涯相隔”,接着度过了嘈杂却又不能更寂寞了的两年。我一直觉得,正是因为那两年的孤单,使我此后就都不太能够对人打开心扉了。及至大学,宿舍人数少了一半,但个人空间的拓展程度远远比不上少女之心的膨胀程度——很快就迎来了由于生活理念不合带来的种种摩擦,毕业前夕几乎产生了“死生再不愿相见”的决绝情绪。不过,就算明知道那些都是琐细的事情,让一让也无妨,现在的我也非常理解当时的自己,因为琐细的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事事都让了,我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一直认为,居住在一起的人,不论是何种关系,都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习惯,形成一种无言的公约与共识以维护每个人独立空间的存在。
现在的我攒到人品爆发和一个十分合得来的朋友住一起,来玩的人说我们那里给人一种想去、想坐下看看书的感觉,这于我真是至高无上的好评!倒不是因为室友与我多么相似,我们的风格很不一样,但是彼此都恪守健康生活的信条,我自己也不再任性,本身更懂得相处之道了——毕竟,不管和谁住,两年之后都会各回各家,各找各生活。
但是,而今看似和谐的生活仍有许多地方使我一遍一遍地坚定着将来要一个人住的想法。比如说,早上起床时,她若想8点起,我就只好7点半起,因为我绝对无法在她洗漱种种的声音下好好睡到8点半的,我一定会因为被吵醒心绪不宁。比如说,周末的早上,你有难得的起个大早去锻炼的好心情,却发现回来以后不能洗澡、不能做早饭吃,因为会吵醒她。比如说,我喜欢所有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呆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并且尽量摆放紧凑以给房间更多留白,她却偏偏喜欢到处都摊放一些什物,显得屋子满满的。比如说,晚上洗完澡,我在看书,手边有清茶,远处有绿植,头上电扇的风一阵一阵把薄荷的香味送过来,很是享受的样子。这时,哐的一声门响,她回来了,开始收拾东西洗澡洗衣服打电话看视频……我只好默默地深呼吸,并将关于一个人住的想法升级成愿望。
不只是朋友,我大多数时候很害怕未来与爱人同居的生活。毫无隐私的生活实在恐怖,虽然那是我爱的人,也不代表我乐意每天被迫收拾被他搅得脏乱的屋子,不代表我乐意每天必须收拾他的臭袜子然后清洗一小堆的衣服,也不代表我乐意每天在买菜做饭时要多了许许多多的顾虑和计算……我觉得,对现在中国的女性而言,结婚基本等于兼职当了个保姆,更不要说有了孩子以后。反过来说,虽然那是爱我的人,但并不意味着我希望把每天早上带着口气的哈欠喷到他脸上,不意味着我希望他看见我散乱头发没穿内衣把脚搁到桌子上发呆的样子,不意味着我希望坐在马桶上看书看电视剧时一直担心被人催,也不意味着当我忽然就想一个人静一会儿时还要先解释好半天的“我没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方式,为什么要以爱之名强迫人们去适应并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只在爱人面前展现最美最理想的时刻?
我也知道和朋友或爱人一起居住会有许多好处,比如省钱、不孤单、可以相互照顾。出于友情和爱的同居,的确是美好的,我也曾多番设想过志同道合的人们同住一栋大房子,能够彼此沟通心灵,但又各自独立、保持私隐的生活。不幸的是,现代社会使人们住在一起的往往还有很多很不美好的原因:男人为了性,女人为了生活,男人女人都为了省钱,男人女人都为了赶快完成结婚成家的社会责任,等等。
利弊轻重,个人有个人的权衡标准,每个时期也有每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我虽然觉得一个人住比较令我心向往之,但作为一个口袋里掏不出半毛闲钱的北漂小青年,在获得足够强大的经济独立能力之前,我恐怕是做不成这一个人住的理想新女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