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读大学的时候起,我开始写日记,严格地说,也算不得日记,因为有时会变成三日记,有时会变成周记,甚至半月谈,但日期的延续脉络还是较为连贯的,尤其是近几年,几乎每日都没有缺少。在读大学之前,自然也在本子上写写,但那称不得日记了,没有时间的关系,而且数量极少,自觉地开始记日记还是要从大学时开始算起。
这些日记都是用笔写在本子上的,集腋成裘,这么些年来,也已经有厚厚的几本。然而,这些日记除了记录天气情况以供后世气象学家研究我们的气候之外,并无多大的用处,基本都是某日,或晴或雨,干了些什么,去了哪些地方此类格式,每日几十个字,多不过二百字。几乎都是记叙文体,无感受、随想、议论之类的花哨与装饰。这是正儿八经的流水账。这些流水账对于别人无任何用处,但对于我来说,却比较重要。
日子一天天地过,我也一天天地随手记上两笔。看着厚厚的几大本,尤其是最早的一批,上面的文字墨迹已经不如当初那么鲜丽了,我怀疑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会漫漶、消失。于是,我开始像专家担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去留一样,开始担忧起这些日记本来。
当然,现在有比较便宜的解决方法,就是在网上写,既易于保存、也方便书写。对此,我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我一开始在Lofter 上建了一个博客,后经考虑改由tumblr,今天还和linlis 老板讨论在twitter 上写的优劣来。但在以上网站写的篇目加起来也没有几篇。往往雄心壮志,似乎真要在某个网站写日记,但往往成了梦幻泡影,那些当初为写日记而建的博客也徒留空白,无疾而终。——我甚至连用户名和密码都不记得了。
我觉得不能坚持的原因在于我优柔寡断而不肯一刀两断:毕竟用纸和笔记录了这么多年,毕竟有厚厚的几本日记本在,若移到网上重新开始,便像从世代居住多年的地方搬迁一样纠结,新地方自然颇好,但家乡还是不肯舍弃。这可称得上是我精神上的安土重迁了。
几年前,我看到一篇报道,某英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习惯写日记的人容易头痛”。就我个例来讲,习惯写日记倒没有导致头痛。但以后怎么办,要不要从此放弃纸笔而在网上写,诸如此类的纠结倒是怪让我头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