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无聊。
文│吴春晖
他把世界骗了,他的人生过得可不苦,到死都没有为钱财发过一丁点愁,从小在蜜罐儿里长大,父亲去世后又得到一笔巨额财产,当别人在辛苦讨生活的时候,他在书房里思考什么是痛苦,且一点不理会自己的书能不能卖出去。
他说一个人的性格源自父亲,心智源于母亲,学者们便把目光聚焦在他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祈望寻觅些蛛丝马迹以证那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性格与心智。研究的结果显示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无所畏惧,酷爱自由,却又时时流露出郁郁寡欢的一面——他是自己结束生命的。母亲比父亲小了整整二十岁,谦和柔顺,喜欢交谈,热爱艺术,成了寡妇之后便开心的带着儿女赶往“诗人之城”魏玛开始了她的艺术家生涯,并与歌德交往甚密。很明显,叔本华是带着父亲的忧郁和母亲的明朗敲开哲学世界之门的。
他的著作从来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晦涩,不难懂,甚至如文学作品一样生动,这要感谢他的父母在本该上学的年纪带着他周游世界,使得他熟悉世界甚于熟悉书本,熟悉经验甚于熟悉理论。如果非要选一本不假注解的哲学原著来读,请读叔本华吧。
少年时代周游世界的经历让叔本华过早看见了世界的真相,十六岁时他已俨然一副“望尽天下不幸”的架势。奥地利和法国南部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被他看见且刺痛了他,他看见了他们的无望和无力,看见了那个叫命运的东西——“所有的那些偶然本身都被一种深藏不露的必然性所完全控制”。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如同叔本华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但那不是与每个人毫无关系的必然性,每个人的体质、道德、智力综合在一起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全部,它把一个人的命运早早写就,它就是命运。
你我都经历过那样的路口,彷徨无措、举棋不定的就走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但叔本华说别郁闷了,那都是必然!有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力量引导着我们生命进程中的转折和变化,即便太多的时候我们认不出那引导,我们抱怨这引导与我们当时的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离,但这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是相适应的,这引导从来不会出错。你没有走上去的那条路从来都不是适合你的,你弄丢了的爱人在相识之初就注定要丢失,你擦肩的那个工作机会拥有了也不会快乐……这就叫性格决定命运,但不要以为你可以抓住些什么,没有谁的性格是自己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
这无法选择的命运可有快乐可言?叔本华的答案和佛祖一样冷酷——没有的,人的总体命运是沉重和残酷的,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只拿身体来说,健康的时候你从未留意,如不是看到周围有谁生了大病你才不会庆幸自己是健康的,但身体一旦有不适,哪怕是窄鞋子夹住脚趾头这样小小的不适都没有疑虑的会引起你的注意——你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痛苦。这就是人,被叔本华看透的人,永远无暇考虑进展顺利的事情,永远留意鸡毛蒜皮的烦恼。
这样的真相真让人绝望,但叔本华不是悲观到底的哲学家,他说每个人都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操劳、担心、困苦,就像一艘船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的航线。太轻的船会乱了方向,太轻的生命哪有质感可言。如果所有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橱窗里再没有心爱却舍不得买的衣服,远方再没有思念却拽不进生命旅程的爱人,如果人间和天堂已无分别,人一定会陷入叔本华所说的另一种状态——无聊。
这就是生而为人摆脱不了的命运,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永无止境的摇摆。叔本华显然坐在书房里摇摆了很久才得出这一结论。可以乐观一点吗?如果欲望满足了我们就学着珍惜,如果欲望满足不了我们就继续追寻,是不是生命就可以美丽一些。
那人还是人了吗,叔本华摇头,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表情又一次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