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上的各大人物,有多少是死后才被人赏识,今天大放异彩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多少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而死后作品流传千古?为什么当时他们不被赏识?如果放到现在会被赏识吗?
梵高,在拍卖会上作品都是以亿元被拍卖,现在他的油画作品成为流行的装饰图案,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星空》《向日葵》这两幅画,他的名字也成为印象派的代表,他的名字更是本身就带了艺术的气息,有人为他写歌,有人为他拍电影,如果梵高在天之灵知道他现在这么辉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梵高的画为什么当时流行不起来?网上查了一下,主要原因是说他:超前。他的作品与当时的主要流派和主题格格不入,买画的权贵们不欣赏他的画,一生只卖出过两幅画。
梵高不像小说里说的那么籍籍无名,他在巴黎期间,去阿尔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还主办过一次规模不小的画展,展出了他、塞尚、比沙罗等一批画家的作品,这期间他还有追随者,也就是粉丝。他的画在世不出名更是有第二个原因在里面——商业运转。他弟弟也是欧洲最成功的华商之一,古比尔画廊当时在欧洲绝不是二三流的小铺子。之所以价钱不高,是有商业运作的因素的,在他生前,他弟弟以画廊的名义全部收购了他和高更的作品,不允许他向别人出售,对外,也保密,以造成他们的画没有销路的假象,这样囤积居奇当然有利于日后炒做。现在这种手段也不少见,很多画家都是和画廊签约的,俗话说就是被包了。
他的出名也是因为——商业运转。梵高的弟媳乔安娜。她继承了梵高550幅作品,并出版了梵高的书信。契而不舍的举办了六次梵高画展,最后在第七次火了。梵高死了之后,他所有的画被他弟媳继承。梵高的弟媳乔安娜在他死了之后的十年为梵高办了7次画展,前六次观众淡漠,到第七次才引起了轰动,从此各国的艺术馆就为梵高敞开了。
必须要提这样一个人:安布兹伏拉德(Ambroise Vollavd),没有他的慧眼,不止是梵高会蒙尘,像塞尚、毕加索、马蒂斯、高更、梵高、那比派画派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璀璨群星或许也会埋没于黑夜之中。艺术经纪人也是让画家出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1895年他为尚默默无闻的塞尚举办盛大画展使其一举成名,次年又为梵高举办画展,投资艺术家也像投资股票一样,有商业的眼光。此人在现代绘画艺术史中堪称历史穿越版存在的天使投资人。在现代人仰望大师杰作之时,应该也由衷的会想到,历史中第一个转发、捧红、为大师拉粉丝之人。伟大!
原来,成名也是一种商业投资模式。
才华摆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到了不同的人手上结果就不同。到现在,营销都是帮助成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甚者还诞生了营销学,小到商品,大到人物都是依靠包装和推广,久看不厌,大家都说好,更何况权威人士都说好,乌合之众当然也跟着说好。“才”要“遇”,是要迎合“掌控者”的心,先靠营销传播,然后再靠口碑传播,才能走得远和久,靠营销传播,普通的都能被吹成优秀的,如果本身资质优秀那就是顶级了。这是商业运转的规律,是进入一个圈子的潜规则,画家用自己的才吸引商人,商人用自己的钱去显示自己的艺术品位,商业互吹,有后台才能走得快和远啊!在哪个圈子都一样。所以艺术家不能太有钱,有钱就是生产出迎合大众审美的普通艺术品,而孤独和贫穷能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艺术家的念想投射在他的画上面,人越穷就关注自己越多,观察力越敏锐,人越富就越喜欢关注外部世界,花钱享受,消磨自己的感官。艺术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是穷人挥洒梦想的依托物,要赚钱得去迎合买家的口味, 当时受富人青睐的画家也许他的作品没有那么多共鸣,但是只要得到金主的共鸣就够了,所以他生活得好,但是没有才华,而那些与众不同的画家却嫉妒,他明明画得不如我为什么赚得比我多,但是艺术到了一定程度技巧都能炉火纯青,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卖画。
李贺也有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在唐代诗人中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诗鬼”,可是一生体弱多病,抑郁苦闷,经济拮据,27岁就英年早逝。想考进士却因为小人阻碍没法考,仕途失意,长得也不好看,用现代话说就是“屌丝”,唯独文学上有那么些才华,但梦想着却是走科举去仕途,这样的梦想一辈子没实现还早早去世了,就像现在的人一直考公务员没考上,还被人顶替或是因为政审不通过,但普通人的抱怨和李贺的抱怨大不一样,李贺把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得志化作他奇幻的诗句,看着令人拍手叫好, 他希望被赏识被重用去做更大的官,也许是他的诗才给了他这样的底气。历史上很多诗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比如李白、屈原、陆游等等,有的人因为身处乱世,有的人因为得罪了上级,有的人因为自己的政策得不到推展,总总的原因不能让他们更进一步,于是就写诗抒发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我这么有才就是应该干大事的人,如今却不给我做大事的机会,我就要好好吐槽一下!于是后人赏析便用了“怀才不遇”四个字概括诗人的境况,但细想来,这四个字很不妥。有文采和他们做官有什么才可以关联呢?虽然古时候科举制推行学而优则仕,但是文才和管理是两回事呀!有文才未必有治国之才,两个不一样的“才”怎样相遇?就算当官了,做不成事就因为不是好时候?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难道不也是因为政策不合理,当时的关系没走开,放在现在不也一样。文人的怀才不遇确实很好笑,孟浩然写的岁暮归南山里有这么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看了之后说…你不来求官,我啥时候就弃你了……然后就把他撵走了。杜甫也是心直口快,当官没两天因为惹皇上生气被撵走了,文人有脾气, 压不住自己的性子就算当官了也不稳妥,成不了多大的事。
文学和艺术是视觉的产物,目的是钩住读者的心,利用情感的共鸣进行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用音符表达,画画用色彩表达,小说用文字表达,他们都有构建自己的最小符号和表达情感的一套方法,痛苦、贫穷、愤怒、孤独等负面的情绪似乎是艺术的灵感来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却无人赏识,于是更努力地榨取自己的思想和才能挥洒在作品上,祈求有人赏识,文人相轻,文人脾气大,可真有趣。
怀才不遇的人放到现在会怀才有“遇”吗?如果当事人还是一样的处境一样的认知那还是不遇,换作现代,他们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作品,也许会有一些追随自己的粉丝,若被哪个编辑或者艺术工作者看见了,邀请他们投稿,或许会有自己的收入,若运气再好点,遇上有人包装和推销,那就有人出名了,怀才有遇!现在这个时代能展现自己的机会太多了,互联网还有选秀节目让我们见识到了民间有那么多的高手,一点也不逊色于明星,因为他们没有被星探相中,没有被包装,所以才华只是才华,成为不了财富,而才华被看重的,就会接商业演出,比如“大衣哥”,短视频平台给了很多有梦想有才华的草根提供了“怀才有遇”的机会,这个时代的成功不一定要依赖于大人物,还可以依赖小人物,是普普通通的观众把他们推起,实现“网红明星梦”。只不过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他们的作品能流传已经是比普通人有着好得多的机会了,他们到现代也许也是互联网大军中的某个大V,那些互联网中的大V放在古代也许也是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做了不一样的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因为爱表达,所以世人通过作品了解一个人,还有很多这样怀才不遇的人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遇了,因为他们被看见的程度已经比普通人多了。
只是,现在的作品太多,少了深度,更少了直击灵魂的认同感,多是普普通通地抒发心情罢了,多的是调侃和视觉的冲击,科技冲淡了人间的温度,在快速高效的发展形势下,更看重利和益,文化的沉淀越来越浅,古人如果穿越过来了,他们的诗才还会有人欣赏吗?或许也是怀才不遇!
职业的尽头是从商从官,这类人做大是因为早就摸清自然社会和人际社会生活的规律,高度发展的社会各种职业各司其职,但总有高低之分,让自己活得更好不也是一种才?我们终极一身所做的不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