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暗恋,想起席慕蓉的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诗中写道: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读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才知道世上竟然可以有比诗中描写更凄美的暗恋和更绝望的无视。
一位知名作家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陌生的女人。她的儿子刚在前一晚死去,而她自己也将要死去。她在信中说,作家可能并不知道她的存在,但她已经爱了他一辈子。
这个女人还是个13岁的小女孩的时候,作家搬到了他隔壁。这个女孩在看到作家的第一眼时,就感觉到了作家的秘密,就是他深藏着的分裂的双重生活。一方面作家是一个热情洋溢,乐观快活的年轻人,喜欢运动和探险。同时他又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学识渊博,很有修养,严肃认真,极具责任心的学者。他过着一种两重生活,一种是众所周知的向世人敞开的生活,另外一种则是远离俗世,只有自己真正了解的生活。
在一次相遇中,作家温暖诱人的注视俘获了女孩的心,但作家其实从来没有注意到过她。女孩子深深的被作家吸引了,她忍不住探究和观察他的生活。她从门背后的小孔窥视他,观察他,亲吻他握过的门把手,闻他吸过的烟头。那时候她还没有意识到,那种窥探他一切举动的强烈好奇心,已经是爱了。
我想女孩轻易地爱上作家邻居,也许是因为她是和母亲住在一起,从小缺少父爱。这个男人的形象,刚好是她梦想中的父亲的形象。
女孩对作家的爱是卑微的,死心塌地的,全身心的。她从来没有让作家发现发现自己爱上了他。
陌生女人在信中说: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一个孩子那不为人所觉察的爱。因为这种爱渺无希望,卑微低下,矢志不渝,炽烈深厚。这是成年妇女那种贪得无厌,不经意间苛求无度的爱永远无法比拟的。
因为母亲改嫁,女孩随母亲去了贝因鲁特。但她受不了无法见到,无法靠近作家的痛苦,十八岁时回到了维也纳打工。每天下班在作家的家门口守候,终于等到了与作家的相遇。心上人的目光让她心动神迷,但那一刻,她也体会到了难以言说的失望。因为作家根本就没认出她来,更不知道她多年以来对他的苦苦暗恋。
她把自己对作家的爱藏得很深很深,甚至在与作家度过梦寐以求的三个夜晚,她也没让作家发现自己就是当年那个13岁女孩,那个女孩一直爱了他很多年。
他们在一起的三个良宵给她留下了一个男孩子。她宁可身无分文地在贫民妇产医院生下孩子,独自抚养,也不愿让他知道,生怕他那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心因此受到约束而不自在。
为了把孩子养大,她只好去卖身,却从不求助于孩子的父亲。
我想她爱上的也许只是深爱的感觉,这种感觉给她莫大的满足,以至于她不愿让这份爱回归到现实,回归到生活中。
再次遇到作家,女孩已成为作家儿子的母亲,但作家并不知道这个儿子的存在。
他们再次度过了一个激情的夜晚。女孩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为她多年的爱恋感到感激和幸福。但不管女孩如何表现和暗示,作家始终没有认出她来。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他竟然把她当做是随便从舞厅带出来的妓女,给了她钱。
陌生女人,她从13岁孩提时直至死亡都一直爱着作家。她的爱是深沉的,纯洁的,热烈的,幸福的,卑微的,同时又是绝望和痛苦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家从来没有爱上过陌生女人,他们在一起相遇相交,度过几个美好的夜晚,作家从来没有问过女孩的名字,从来不知道她是谁。他从一开始就无视女孩的存在,他是放荡的无情的,始终没有认识过陌生女人的。就象信的一开头所写“给你,从未知晓我的你”。
小说中有几个细节,衬托出了这个故事的凄凉。
在女孩和作家度过三个夜晚后,作家送给了她四支白玫瑰。为了让作家能够想起她,之后在每年作家生日时,她都给他送去一束白玫瑰。他们最后一次相遇的夜晚,作家花瓶里还插着她送的白玫瑰。他说“因为我不知道是谁送的,所以我喜欢它们”。信的最后陌生女人请求作家每年生日的时候买一束白玫瑰,她还在希望作家能想起她,记住她。其实,我们已经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徒劳和无望。
在女孩与作家度过最后一个夜晚,离开他的房子时,老管家认出了女孩,但那个作家,那个与她好几次共度良宵的男人却没有认出她。
当女孩在作家的怀里,作家说道“美好的事情总是让人难以忘记,我不会忘记你的。”但却把一叠钱塞到了她的暖手套里。
小说的最后,作家读完了信。模模糊糊地想起来似乎有那么一个女孩,一个女人,却只有记忆的碎片,还是想不出她的模样,更不知道她的名字。
陌生女人穷其一生的爱,在作家的心里却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记。
这本书我读的是英文版。感动于茨威格作为一个男性能把女人的心理描写得如此细腻动人。原文更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