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不畏风雨,心中有灿烂千阳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我不会担心在下一刻炮火会摧毁我的房子、我不担心下一刻就会成为孤儿、我可以穿好看的裙子戴漂亮的首饰、我可坐在教师里享受着文化的熏陶。
为此我为我的幸运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试想一下,当一个母亲寻找着孩子被炸弹炸的四分五裂的残肢、丈夫要求妻子嚼碎石子、一个产妇在生孩子的时候,只有一张草席和一个匕首、、
当这一切都发生在《灿烂千阳》这部小说里时,又是怎样壮丽的历史悲歌。
我很难想象,在这苦难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令人唏嘘的故事。
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在美国广受欢迎,因为书中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撼动人心,自出版后越居美国各大畅销排行榜,作为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许多读者认为,“比《追风筝的人》更为撼动人心的小说”而广受欢迎。
《灿烂千阳》作为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本小说,再一次以阿富汗的历史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30多年,用悲怆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的阿富汗旧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
两名阿富汗的女性各自带着自己悲痛的回忆,共同经历着战乱以及家庭暴力的双重压迫,心底潜藏着的巨大的哀伤与无奈,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他们相濡以沫,缔结情谊。
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一段不可能的友谊和不可泯灭的爱,她们怀抱希望与梦想以及失望,她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被时代折磨的苦不堪言的悲惨之人。
在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视角中,是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共存的时代,它迫使我们思考: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玛丽雅姆
做为一个富人与佣人生下的来的私生子,玛丽雅姆住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泥屋已经15年了,她的一生注定要比阿富汗的其他女性承受的要多得多,因为玛丽雅姆私生子的存在对于富人和他的妻子们是一个污点。
每个星期四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时,父亲带着微笑、礼物和亲昵来看望她的时候,,玛丽雅姆会感到自己也能拥有生活所能给予的美好与慷慨。
因为这个,玛丽雅姆爱父亲,即使她只能得到他的一部分。
父亲会为玛丽雅姆带来一些好看的玩意儿,会为玛丽雅姆讲述泥屋外面的世界,每周四父亲带来的报纸,是玛丽雅姆唯一得知除了这个泥屋,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
对于15年从未离开过泥屋的玛丽雅姆觉得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以及最爱她的人,玛丽雅姆坚信父亲决不是母亲口中那个虚伪小人的模样。
在玛丽雅姆的心里,父亲就是一个如同强大磁场的存在,深深吸引着、牵动这玛丽雅姆的心。
可是一切都结束在玛丽雅姆15岁生日的那天,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
如果那天父亲没有同玛丽雅姆讲述他的电影院或许一切都只是,私生子与父亲的故事。
1天, 父亲向玛丽雅姆介绍了自己的电影院,玛丽雅姆渴望和父亲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就像和父亲的其他孩子一样。
然而,父亲却说:“我让司机明天来接你,给你买好票,让司机带你去看”。
可怜的玛丽雅姆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污点,她只是单纯的想像父亲的其他孩子一样和父亲住在一起。
玛丽雅姆为了这个不成熟的约定决定走出的泥屋,去寻找父亲,即使母亲告诉她父亲是个道貌岸然的人,即使母亲告诉她只要她离开,自己就会死。
母亲以死相逼玛丽雅姆还是去了,她在父亲的家门口待了一夜,晚上管家想要将她送回泥屋,可是玛丽雅姆坚持坐在门口等着父亲。多年以后,面对鞋匠的拳头,这让玛丽雅姆想起,如果管家将自己送回去,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父亲没有见她,等玛丽雅姆回到泥屋时,母亲已经上吊自杀了,玛丽雅姆注定悲惨的命运就此开始了。
无处可去的玛丽雅姆如愿的和父亲住在一起,玛丽雅姆很自责,她坚持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若是自己没有下山,或许一切就不会发生。
母亲死了,父亲对玛丽雅姆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过多久玛丽雅姆意识到父亲果真如同母亲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父亲将玛丽雅姆嫁给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鞋匠。
就这样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远嫁给一个足以当自己父亲的男人。
婚后,在流产的第七次流产后,玛丽雅姆无法再怀孕,鞋匠对于玛丽雅姆已经失去了耐心,对玛丽雅姆拳脚相向,玛丽雅姆每天战战兢兢,生怕一点做的不好就会引来鞋匠的拳脚。
玛丽雅姆想起,之前在泥屋的时候,她对妈妈说想要去读书。
妈妈说:“这辈子你只用学会一样东西,那就是忍耐”
人生就是这样,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
莱拉
莱拉是一个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女孩,父亲之前是一个老师,因此,莱拉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莱拉的父亲认为,女孩同样受到教育
莱拉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叫塔里克,他是一个残疾人,但是这并没有阻挡莱拉和塔里克的相爱,如果有人说塔里克的坏话,那么不管他是何方神圣,莱拉都会顶嘴。
战争来了,炸弹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塔里克一家被迫选择离开这个城市,当莱拉一家也即将离开时,炸弹在一瞬间把莱拉从一个小公主变成了孤儿,她的父母死了。
重伤的莱拉被鞋匠和玛丽雅姆救了下来,此时的莱拉心里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塔里克身上,可是有一个人却告诉莱拉——她唯一的希望塔里克,已经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鞋匠想娶莱拉,因为鞋匠清楚的知道,莱拉可以为自己生孩子,此时莱拉也发现,自己已经还上了塔里克的孩子,莱拉认为自己可以生存,但是这个孩子是她与塔里克的孩子,她不能让这个孩子居无定所。
最终莱拉嫁给了鞋匠,起初,鞋匠对莱拉很好,就像当初对玛丽雅姆一样,因为鞋匠知道莱拉,可以为自己生孩子。
可是当鞋匠做好莱拉即将生下男孩的准备时,莱拉生下了一个女孩。
于是莱拉的日子就如同玛丽雅姆流产后的日子一样,鞋匠对于莱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争走了,新的战争又来了,但是玛丽雅姆并不关心。它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的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而无所谓未来。
只留下一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他的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
可是,在那个时代,女人是没有说话的权利的,就像玛丽雅姆的母亲说:“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你要记住这句话玛丽雅姆”。
玛丽雅姆和莱拉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心相惜的友情,起先玛丽雅姆厌恶着莱拉,可是到了莱拉的女儿出生的哪一个,仿佛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他们有着相同悲惨的命运,如母女般心连着心。
她们想过离开这个家,莱拉每天都会偷一点鞋匠的钱,作为逃走时来买车票,可是事与愿违,她们被抓了回来,鞋匠将他们关了起来,连同那个孩子,在没有水和没有食物夏天,她们几乎死去
这一切的苦难都结束在塔里克出现的那个下午,原来塔里克没有死,这一切都是鞋匠的阴谋。
那天晚上鞋匠掐着莱拉的脖子,就在莱拉快死的时候,玛丽雅姆用锄头打死鞋匠。
尾声
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她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
玛丽雅姆第一次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是父亲将自己嫁给鞋匠时的那张确认书,第二次写自己的名字是一张认罪书。
玛丽雅姆死后,莱拉回到玛丽雅姆出生的地方——泥屋。
莱拉找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留给玛丽雅姆的一笔钱和一封悔过书,以及27年前玛丽雅姆央求父亲带自己去看的那场电影的碟片。
莱拉和塔里克回到了刚相识的地方,战争走后,莱拉做了以为老师。
刚喀布尔回到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塔班利班玛丽雅姆埋在哪儿,这让莱拉很难过。
她希望她能够去探访玛丽雅姆的坟墓,陪她坐一会,留下两朵花。
但莱拉现在明白这没有关系。玛丽雅姆离得并不遥远。她就在这,在他们重新粉刷过得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
但是,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故事的最后,战争走了,莱拉在怀孕了,她已经想好了如果是女孩该叫什么名字。
结局是幸福的,这只是于莱拉和塔里克而言,他们分开始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没有任何的通讯,唯一共同经历的就是星辰日月以及那好像永远也打不完的杖。
玛丽雅姆死了,父亲的那场电影玛丽雅姆没有机会再看了,父亲的歉意,从27年前玛丽雅姆踏上那辆远嫁的车时,就已经太晚了。
读完《灿烂千阳》后,我时常想起玛丽雅姆,我多么希望玛丽雅姆听了母亲的劝告,没有下山,回溯到1959年玛丽雅姆刚出生的那天,在母亲独自生下玛丽雅姆时,故事的轮转已经开始了。
可是,如果玛丽雅姆没有下山,她就没有几乎遇见莱拉,如果没有遇见莱拉,或许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感情,它超越生死、超越时间和命运与玛丽雅姆相会,那就是——友情
以上就是《灿烂千阳》的精华部分,你是否为莱拉和塔里克的爱情感到羡慕,对于玛丽雅姆的出身以及命运表示同情,在20世纪的阿富汗,在硝烟弥漫的家园里,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明天。
我们的眼前同样有着各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着,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明天,但是命运至少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生活不止眼前的困难,还有未来的困难,今天便被苦难打倒我们,怎么去面对明天。
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黑暗,天亮以后会更美,眼前压得你快窒息的苦难背后,往往孕育着希望,有些事情让你觉得很糟糕,糟糕透了,也有些人温柔待你,所以生活里出现的裂缝,不要慌乱,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回到故事的开端,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有该如何面对。
读完《灿烂千阳》这本小说,我们是否会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惨淡的人生,是否对“惨淡”二字有了新的间接,有的人苦难面前越挫越勇,有的人在苦难中折了风骨,可是比起《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