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大众传播学中针对媒介和内容研究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对比了乔治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的预言和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的预言,然后作者通过分析美国铅字时代和电视时代的政治、宗教、教育、新闻和商业等领域得出了这一结论: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笑容满脸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与仇恨的人。
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尼尔波兹曼指出的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
"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他们换上娱乐的包装"。就像一个穿着道袍的伪君子戴着面具的表演,形式招人喜欢,但内容却影响人的思考。
二、不同媒介的影响
在书的前半部分波兹曼将重点放在了探讨不同媒介的影响上,提出了不同于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认识。他指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话语符号。
每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都会影响文化,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而电视虽然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他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作者没有一棒子打死电视所有的用处,而是通过历史唯物观和辩证法来看待电视时代的利弊得失,得出了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大量的信息被生产出来,而人们却越来越处于"信息匮乏"的边缘,正如"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喝"一样。
三、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电视时代中电视决定了一切,美国人不再彼此交谈,他们彼此娱乐。娱乐成了正经的事情,娱乐业大肆兴起。不光娱乐节目娱乐,就连宗教、政治等严肃领域也变得娱乐化,一切正式电视本身的不连贯性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新闻开始以秒计时,简短、庞杂、富于变化,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表达已经落伍。人们整日沉溺于信息的海洋里却接受着越来越多无关的琐碎信息,变得对信息麻木,缺乏判断力了。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
在电视创造的话语体系里,所有的事件都独立存在,被剥夺了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联,人们不会深究某一个新闻事件,而随着电视的报道浮在表面。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就像奥尔德斯·赫胥黎相信的那样:西方民主社会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地消亡,而不是戴着镣铐一路哀歌。
宗教传播方式也在电视时代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些哗众取宠的表象后面是宗教从神圣化的地位下降,在电视画面的极大冲击下使得宗教理念变成了疯狂而琐屑的表演,变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四、电视的三个罪恶
1.广告哲学深入地影响了政治,"形象政治"迭出不穷 对比政治家的强弱靠其形象而不是实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包装与假象,让真正有实力的人得不到施展。
2.电视为民众提供了形象政治、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让历史销声匿迹,并不遭任何人反对,一切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3.电视损害学生的阅读自由和思考能力,在这方面比禁书举措的危害更大,因为但是不是禁止书,而是要取代书。
综上三点,我们的文化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式的,我们不得不接触电视,但我们所看到的是被加工后简单化的信息,是无内容、无历史、无语境的"三无信息",信息被包裹成了娱乐来蒙蔽大众的思维。
五、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通过对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电视节目的教育,分析了电视上教学的目的只不过是娱乐而已。
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耐力与汗水必不可少,而电视却提出了教学和娱乐必不可分的理念,从根本上就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而学校受电视的影响也正一步步地将娱乐方式安插在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也以同样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接受他们的政治、宗教和新闻等领域,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存在。
六、结语
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笑容满脸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人心生怀疑的人。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