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剖析一个已婚已育妇女的心理,我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说到了我的痛处和内心。
文中的女人有可爱的孩子,夫妻两人收入不低,丈夫沉稳有担当,在外人眼里挑不出毛病。但是她总是经常觉得内心空空的,生活一潭死水,很少有亲密感,很少感觉到被爱和照顾。这些年,为了驱逐这种孤独感,她尝试着改变外形,读书,学习新的技能;或者和一家人出去旅行散心,和朋友参加各种聚会,但还是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这个我是何其的相似,有时候会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感觉一种无法逃离的痛苦,我觉得忙起来的时候只是没有空去想,暂时隐藏了起来,只要有心理空隙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莫名其妙的上来填满。按理说,我各方面都挺好,不应该有何不满足,可是直到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儿。
这种被作者称之为“弥漫式”的孤独,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常以为是自己还没遇到相知相惜的人、没找到好的方式去沟通和交流......但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是当下这个关系,也不是沟通的方式,而是更底层的原因:我们过度弱化的自我。
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缩到了心底,无法表达和展现出来,自然无法被看见、被关心、被满足。一进入关系,就会自动围着别人转,能很快看到别人的需要,善于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而对于我自己,已经默认我不重要,这种默认时间长了必定会造成心里的不平衡,会形成巨大的情感空洞,一旦机智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被孤独感驾驭,就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落期。
而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善这种状态,已有的经验告诉我这样不好,甚至到这时候心里还会质疑难道不是自己闲得没事找事吗?其实还真的不是,我一定要找到自己不高兴的理由,一定要去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否则不仅影响心情,也会影响身体。
因为自我从未被看见、从未被允许表达,所以就默认了自己的一切并不值得重视和表达。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是什么?她快乐吗,她悲伤吗,她委屈吗,她累吗,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人在乎。如果提出来,还会让旁人觉得矫情。
渐渐地,她习惯了弱化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甚至一直压抑自己,压抑到自己都察觉不到。
难以觉察,便难以表达,更难以被满足。
作者告诉大家,想要从孤独感走出来,可以试着走两步。
第一步,是自我察觉。
恢复自我觉察的能力,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关注自身、关注自己当下的感觉。比如时不时地去留意一下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觉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的一切发生:
我的一切,也很重要,甚至最重要。
不要急着压抑自己的愤怒、悲伤、需要,而是去记录下这些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
第二个步骤:去满足和表达自己。
面对自己的需要,尝试自己去满足,或是向对方索要。而不仅仅使用弱化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需求。
这时候内心的空洞感,可以得到基本的滋养。
同时,由于我们更能明显察觉到自己的感受,例如疲惫、例如愤怒、例如悲伤。
我们可以慢慢尝试着去表达、去施展,在某些安全的关系里得到满足。而不是之前的单向服务他人。
其实大人和孩子一样,都需要被看见,看见才是爱,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世界里,明明很牵挂,明明有不愿,有不甘,可是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我们本就生活很辛苦,为何还要为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是今年乃至以后我要努力做到的事。
敬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