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
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
而孩子的表现更是让妈妈抓狂。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看了上述的案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凡凡真的太可怜了。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还原家长身上的种种问题。而家庭里的问题,都是系统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先来说说凡凡。5岁的孩子按照儿发三大理论的划分,分别处在心理发展的“学前期”、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和道德发展的“前道德判断阶段”。凡凡各种让妈妈抓狂的行为举止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可以在这三大理论中找到根源。
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角度:
0-1岁的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与抚养人的信任,这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而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以及抚养环境的稳定。
然而在这个阶段里,凡凡的妈妈经常和爸爸吵、指责奶奶和爸爸,还向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他”的想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里,凡凡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获得安全感?因此,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妈妈抛弃,他才会有腻在妈妈身边、不离开妈妈、通过捣蛋来引起妈妈的关注等等这些行为。
1-3岁的幼儿期正是训练孩子排便的时期。主要矛盾是“自主”vs“羞愧和疑虑”。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父母应当用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教养孩子,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多尝试。
然而我们看到5岁的凡凡还在随地大小便。这与肛欲期妈妈对待凡凡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妈妈对于凡凡随地大小便这件事情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不管,要么打。这种不当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导致凡凡对自己感到羞愧,因自责而自我攻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孩子没有价值感。所以孩子会立刻说“我错了”,可却有一犯再犯。这里既有肛欲期固着的问题,也有孩子通过犯错来寻求关注的可能。
4-6岁学前期,正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vs“内疚”。5岁的凡凡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幼儿园中班。可是根据案例中凡凡的表现,推测凡凡在幼儿园对老师和小朋友来说一定也是个麻烦的存在。可以想见孩子在幼儿园里很有可能会因为被排挤而形成羞愧、内疚、自卑的的品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凡凡童年遭受的种种,形成了凡凡目前自我评价低、缺乏价值感、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发了案例中的这些行为。
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看,5岁的凡凡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由于从小到大妈妈的教育模式都是要么不管,要么就打,所以孩子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模式,在人际关系的运算上没有得到妈妈或者家人正确的引导。而这种状况将使得凡凡在同伴交往中被排斥,从而进一步加深孩子的自卑、自我评价低、价值感低等问题。
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5虚岁也就是4周岁的凡凡正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惩罚别人或自己。因此在案例中,只有当凡凡被妈妈打了,凡凡才会认为自己错了;另一方面,当他认为其他小朋友错了,他也会动手就打。
接下来说说凡凡的妈妈
凡凡妈妈也是个可怜的女人。嫁到异地的她即经历了文化间的冲突,又承受着不同时代观念的撞击,还有老公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虽然可以理解,但她对孩子的行为却真的让人感到太遗憾了。
婆媳关系的实质就是权利斗争。而强势的婆婆大概率会有不作为的老公。因为强势意味着控制,所以凡凡爸爸在1-3岁幼儿期的自主性很有可能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才会有成年之后的“不作为”甚至“妈宝男”。
在家庭斗争中,孩子往往就成为了“战利品”,而这也恰恰是造成凡凡价值感低的原因之一。
凡凡妈妈如果真的爱凡凡,为凡凡的健康成长考虑,应该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1.立即停止对孩子表达类似“离婚”、“不要他”的想法或者说法;
2.和凡凡爸爸去做婚姻关系咨询;
3.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4.避免再和家人起冲突,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
5.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来解决凡凡肛欲期固着的问题。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