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划重点 书本第九章>
1.用NVC思维看“自责”
-转变思维方式
-自责的代价
2.自责背后的两个需要
-未满足的需要:体会悲哀
-满足的需要:自我宽恕
3.NVC信念:你是行为的主人,而你所有行为服务于自身需要。
-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
-内在动机VS.外在压力
千聊直播内容
1.转变思维方式
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工具,当成一把椅子?我们不停给自己下指令,然后执行。没有完成,就自我批评,再背负着对自己的“恨铁不成钢”前行。有效果吗?有。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评价中,你失去了对自己的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难道不是吗?一旦自己沦为机器,不再是生活的主人,生活就成了非黑即白,单调乏味。
用NVC去翻译“自责”
自责,就是自己在评论自己,这是一句自己说给自己的不中听的话。在NVC中,我们有四种选择:
-继续自责
-指责他人
-倾听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倾听他人
比如:
-自我评价:"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
-1自责:我有错,我有罪。我做得不够好。我怎么可以这样?我应该怎么样.....(惯性思维,陷入道德捆绑中,无法自拔)
-2他责:还要我怎么做?我的孩子脾气很倔,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为自己辩解)
-3自己的需要:
尚未满足的需要1:情感支持和亲子陪伴。
行为想要满足的需要2:轻松,玩耍
-4孩子的需要:需要更多陪伴?还是需要空间和自由?
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指责自己,攻击自己时,你有被卡住,无法脱离的感觉吗?而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需要时,你会发现,你的情绪会流动起来,你体会到身而为人的渴望和美好,同时你会看到自己有上升空间。你能走出困境,而不僵在原地。NVC思维让整个生命更舒展和自在。
运用NVC的挑战是,当你在自责时,你在痛苦时,同时你觉察到自己在自责,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并把注意力转移到:探索自己的需要上。
自责的代价
在一次亲子课堂的分享中,一个父亲悔不当初:“我女儿已经五年没有跟我联系了。她不愿意喊我爸爸。”
五年前,这位父亲为了强迫女儿学习,吓唬女儿,女儿因此离家出走。这五年,这位父亲不停对自己说:当时我不应该这样,我是个糟糕可怕的父亲。如果当时我不那么对,孩子也不会离家出走。
这位父亲被困在自己的应该思维中,被困在道德观念中,无法走出来。"我不应该,我是一个糟糕的父亲。”这是一种头脑中静态的思维。当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采取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你用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自我评价时,这些只会把你困在原地,用思维把你框起来,让你活在教条,应该,必须这个大大的牢笼里面。
而生命的需要就是那把撬动监狱的钥匙。你这条活生生的生命的需要是什么?从头脑的思维解放到当下的需要,去哀悼未满足的需要,去宽恕过去的自己。爱自己,首先需要将自己从这种思维方式摆脱出来,去看到自己的需要。
2.两个需要
给自己拥抱,和自己在一起,请体贴自己的两个需要。
NVC的信念之一是,
每个人都是有需要的,而需要是共通的,且不依赖于特定的策略。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才去采取行动。行为只是策略之一,策略有代价高和代价低。行为不一定能实现自身的需要。
总结: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服务生命。
你同意吗?尝试先从头脑上接受这条信念,再到生活中去观察,记录,体会。
比如,抽烟的人,他的背后有什么需要呢?虽然抽烟这个行为不一定满足他真正的需要,但他刚开始抽烟的原始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
比如,通过倾听,帮助对方把注意力从“自责”转移到“需要”上:
找到(自责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
当你自责时,你评论自己有错,你对自己道德评判,你会感到内疚沮丧羞愧,这些感受在提醒你:你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到需要时,你体会到的感受,也会从内疚转为悲伤/挫折/恐惧等,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从而将我们从思维困境中解放出来。
了解过去行为想要满足的需要
理解过去自己的行为,问自己:“我当时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的需要?”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
建设性满足两个需要
体会尚未满足的需要,哀悼过往;
理解当时满足的需要,宽恕自我,更好前进。
我们需要改变成长,但通过自我憎恨学习,代价太大了。人类有相同的需要,却能找到千万种满足需要的方式。我们改变是因为我们看到有更好方式满足需要。
3.内在动力VS外在压力
自我觉察:
当你致力于满足需要而采取行动,你体会到什么?而当你出于责任义务,内疚金钱而采取行动,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如,每晚给儿子讲故事时,当我状态好时,我乐于满足他对故事对乐趣的需要,我能把故事讲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甚至还会加好几本故事。我体会到心流,和儿子心的联系。
而当我疲劳时,我出于作为妈妈,我应该陪伴孩子这种想法时,我巴不得赶快讲完故事。老想:这本故事怎么这么长?还没完哪!我心不在焉。
同样是讲故事,但当我出于服务生命的需要去读故事,和当我出于义务去读故事,我体会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后者让有意思的事也变得枯燥起来。
作业
回忆一件你感到后悔的事,尝试寻找两个需要,表达忧伤和自我宽恕。
A(观察):我说或做了什么?
B(自责):我那样说/做之后,我怎么评判自己?
C(需要1):体会自我评判背后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D(需要2):我那样做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
E(更佳之选):是否有别的策略可以同时满足两个需要?
比如:
A观察:一位女士冲孩子大喊大叫,
B自责:事后她感到后悔,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C未满足的需要1:尊重孩子
D想要满足的需要2: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幸福作贡献。
E如何同时满足两个需要:用温和方式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