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从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300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型,这些转型推动者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
第一个转型,是商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转型,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上的改变。
首先我们来看政治上的变化,“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在周朝,并催生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
周成王兴建东都洛阳,铸“何尊”,上刻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在当时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世界的中心。但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是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
同时中华文明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源于古人的天命观。古人非常重视天命,认为只有天命所归才能成为君主。商朝统治者提出“天命降于商人”,那么在商人之外其他人都不是人,甚至可以用外族的活人去祭祀。商人的这种天命观,肯定会受到其他族人的反对,其中周人是最主要的一支反抗力量,周人在斗争中提出了“天命降于周王”的新的天命观,天命降于周王,周王就是天下共主,他不仅要为周人主持正义,更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的普世主义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号令所有外族人,同心同德去打败商朝,甚至商朝的军队也会临阵倒戈,从而彻底取代商朝。
其次,周王朝开始在制度设计上有了颠覆,出现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分封的诸侯国来拱卫周王。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其天然的缺陷,周天子是当时法律意义上整个天下的最高权威,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价值观,但是不能管理各个诸侯国的内部具体事物,诸侯们是周天子的封臣,有较强的独立性。周天子的权利主要是对各路诸侯的人事任免权、号令天下诸侯出兵讨伐不臣的军事权、接纳诸侯进贡的财政权等等
在周朝繁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是非常强的,这些权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地行使,这都来源于周天子相比与各个诸侯国来说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及其建立的宗法制度。但是经历长时期的发展以后,双方就会开始出现政治力量的博弈,周天子和诸侯们各自发展,到西周末年,地方的实力越来越强,某些诸侯的力量变得比周天子还要大得多,足以抗衡中央政权。这个时候天子的权威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周幽王朝纲混乱、“废旧后、立新后”破坏宗法制度,加剧了诸侯们的离心离德。各诸侯国开始远离周天子,基本脱离西周国政,逐渐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地方霸主,西周的灭亡也就无可避免。
周平王宜臼为避犬戎之祸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同时也是春秋时期的开端,由于大片故土丧失,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周天子无法再树权威。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诸侯们成为了历史的主角。
最后我们看从商朝到周朝,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生产技术变迁,二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商朝后期,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青铜冶铸成本降低,青铜农具大量用于生产,脱离了原始的石器和刀耕火种。经济制度上各诸侯国废除井田制,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私田,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这就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时空坐标“商周之变”,周朝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封建社会的萌芽,周天子又逐渐衰落,历史的主角变成了那些诸侯,诸侯们彼此不断竞争,最终迎来了真正的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过程,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观念变化和制度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变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