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的模仿谈不上多喜欢
如果说跟从是一种站队,那么模仿则成了无声的表态。即我欣赏你,想要成为你。但在这种情形下,多半捎带不了别人半点星光,往往弄丢了自己。
几年前,一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蹿红网络。紧接着,人们分分钟按捺不住,,叫喊着“哥写的不是作业是寂寞”“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各种花样,层出不穷。这就是一种争先恐后的模仿,被大众乐于承认的模仿,或者叫它网络流行语。坦白讲,流行跟模仿并不冲突。反而,成功的模仿全世界都在流行。
但下面我要说个词,你们大家肯定都不太喜欢。那就是“抄袭”。小说可以抄袭,从大风刮过的《桃花债》到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歌曲可以抄袭,从《风车》到《时光煮雨》;电视剧可以抄袭,从《屌丝女士》到《屌丝男士》;论文可以抄袭,例如北大女博士的抄袭门。诸如此类,并不少见。诚然,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数字排列组合,文字拼拼凑凑,又呈现出新的模样。拿来用就好了,何必在意那么多,多数人这样想。但原作者并不这么想,他们呼号,住手,那是我的东西!毕竟,谁也不愿自己辛苦抚养长大的娃在别人那里讨乖卖巧,给别人脸上增光。那么,麻烦就来了,矛盾也就清晰了。抄袭者道歉加赔钱,在原创面前低头认怂,为自己卑劣的行径必须感到?脸红。
由此观之,抄袭是最滥的模仿。然而即便这样仍有人喜欢得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版和影版的开拍,足以证实其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不过,这都是其次,的。无力的模仿才让人倒了胃口甚至恨不得把整个胃都剖去。
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后,各大青春怀旧电影纷纷袭来。那些年,玩过的游戏,爱过的同桌,说过的狠话,流过的产……在银幕上一一呈现。不说《致青春》,不说《同桌的你》,不说《我的少女时代》,不说《我们都是坏孩子》……青春电影扎堆上映,仿佛为了证明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相似的。我们得原谅,票房电影为了迎合大众,所以才有了这大写的丑陋。但是,这些电影对于那些没经历过的人来说,难道还要让他们看时,到动情处硬挤出几滴眼泪好来表示他们看得懂么?对不起,学不会。而对于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看一部勾起一段回忆,湿一次眼眶。难道每部都要让人一遍遍重复不可挽回的破碎与无法磨平的伤痛?所以说,这是最无力的模仿。一次不够,还要再来一遍,最初的喜欢也变成一见就烦的讨厌。
抗日剧更是如此,苦痛轮番上演,能力夸大无边,英雄等待敬仰,不提也罢。
这种模仿,给人的感觉就是小学生写作文,一份被老师表扬了,其余的都照着这个来。等到几十份几乎一模一样的作文摆在你面前,由不得你不吐。
总以为借着别人的光,自己迟早会变得闪亮,那真是最好笑的笑话。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一出,一大串片名类似的影视作品借势跟风,有《谁是潘金莲》《你是潘金莲》《到底谁是潘金莲》……光听片名就让人哭笑不得。论模仿,他们是专业的。
说到自己,也模仿得很可笑。我正在变成另一个人,渐渐地,不可阻挡地。
小学时,我和一小姑娘玩得挺好,天天跟在她后面,俨然成了她的狗腿子。她就是那种走到哪儿别人都会多看两眼的人,又来自大城市。不知不觉中,我慢慢地向她靠拢。在她全家搬走以后,我惊讶地发现我说话,做事的习惯都像她。我打心底里怕,这绝对不是怀念,而是彻头彻尾的模仿。后来,遇到一个很喜欢的老师,每次上他的课,都全神贯注去听。分别多年后,才觉自己哪里都像他。突然,有种手足无措感。否定原来的自己,肯定眼前你所有值得的欣赏,一个人的时候抚摸许多人的影子,为了存在,灵魂一直在流浪。是的,这就是模仿者。
追星,是一件让人激动而又疯狂的事。一些人在台上,一群人在台下。灯光是有界的总会有照不到的地方。,你欢呼雀跃,你欣喜若狂,你唱着流传在大街小巷的歌,把自己弄成他的模样,在你眼里,他仿佛成了举世无双的王。他在台上发光,你以为这将是你最终的模样。其实,追星者何尝不是模仿者,害怕被孤离,在模仿中无力张望。
《基本演绎法》中夏洛克贩毒的老朋友对夏洛克曾说,那不是你,不是夏洛克·福尔摩斯,那只是你的影子,很无力的模仿……表达了他对夏洛克的失望。我们对自己失望,才会觊觎别人的影子。
无力的模仿终究是无力的,不会有多爱,也谈不上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