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到自己被束缚的情况也许可以有很多种:被工作、生活中的“必须要做”的事情牵绊住,或者由于某种情感羁绊一定时间内无法离开,又或者我觉得如果某些东西被束缚,也许反过来证明:自己对于某种信念的渴望度不够吧。
迷之反省:
1.你在什么情况下感觉自己失去了自由?
2.自由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3.真的渴望自由的话,该从哪里入手?
不过既然已经决定把自由视作我的价值观之一,那么总得先交代一下为什么我会选中它,以及我围绕这个理念,我做了哪些事情。
part1 为了满足内心的需求,我愿意努力实现自由。
大学的前半段是单纯的校园生活。不想上课也总有一万个不去听课的理由。每天过得也算是按照自我掌控。可那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畅快。因为不知道第二天要做什么,不知道为了成绩进步或者和男朋友关系更进一步,自己能做什么。
真正让我产生要为自己生活这一想法,还是在人生的路口:考研。自从决定要考研,我总是会想我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仅仅要一个文凭么,要了文凭之后我又能做什么呢,按部就班每天打卡,还是希望另有追求?
后来看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件事情我做起来和平时的感受不太一样:当我想象书中的情景,然后在书旁边做自己的批注,编写自己想象中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踩上了一双溜冰鞋,能够自由顺畅地游走,摩擦力很小,也看不到听不见旁边人的嘈杂。
这种体会是我从未有过的,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回想:既往的二十年里我是否还出现过这种一旦开始,遍不愿意停下来的时刻?
我想了想,仅有两次。一次是大一时半夜和室友讨论“创业”的点子,涉及到未来的计划时,我们憧憬又激动,“睡吧睡吧”“写完这个就睡”。这两句重复了将近十来次吧,我催促她,她不去,她催我,我也不想睡。就这样从设想点子,到电脑上呈现文案,我们持续了将近五六个小时,直到半夜。后来她撑不住睡了,我又独自敲字将近天亮。
第二次是在杜克大学暑期交流的时候。我们有小组讨论,也是针对一个主题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最终评选时刻用PPT展示出来。组内的成员脑洞都很大,讨论累了就开始唱歌,唱累了就开始用美拍拍搞笑视频。倒不是因为这种轻松的环境让我开心,而是在整个筹备的过程中,我能明显体会到自己的思维和他们在碰撞,自己的想法被认可,自己有了属于自己标签的产物,有了满足。
所以结合后来考研过程中自己的经历,我渐渐找到了这种做自己喜欢工作,让自己有成就感时的状态,我发现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真的可以忽略周围的嘈杂,忽略他人变化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忽略金钱的局促,忽略工作任务的繁忙,专注生产自己的产物。
为了保证自己能有这样的状态,我宁愿选择物质与压力上的束缚,保证自我实现状态下的自由。
part2 为了保证这种自由我做了哪些挣扎?
当然,从繁复的环境中抽身寻找这种让自我满足的自由并不是易事,好在想象力是个好东西,也总能找到办法。
第一,寻找时间独处。
刚开始总是会碍于室友的面子,不会拒绝各种同行啊,吃饭啊,自习啊之类的陪伴性要求。但渐渐随着自己看的书,做的事情,关注的偶像和她有了明显了差异后,不是我刻意,而是行动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我喜欢把东西写完,等到12点再去食堂,但她等不了,那么没办法,我无法放弃手中正在让我热情洋溢的工作,自然无法通行。渐渐地,这样的情况渐渐多了,自己也就有了更多独处的机会。
第二,用行动说服周围阻力。
想要一切事物按照自己想法发生,想要在自己感觉到自由的环境下生存,前提是得排除一切阻碍。比如,父母的压力。
选择实习地的时候,我很想去外省的大城市,但我也知道父母的意思,当然是让我这个独生女留在身边。
所以我选择默默努力,当我打听好了外省实习的住宿、学习环境、申请成功率,仔细分析好了外省、省内实习的利弊,并且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甚至落实好了外省实习的机会,这时再告知他们,理由充分,也算是开明的他们,欣然接受。
以上,只是拥抱自由的两个姿势。不同的环境下,想要得到的自由程度不同,需要采取的策略自然也不一样。
但我相信一切方法论背后有其规律,比如,也许自律与自信,可以换来自由。也许自我实现的欲望之强烈,可以换取自由。
所以,如果愿意将自由选为自己的价值观并践行的话,也是可以有很多可能性而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