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集,但却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让文物回家”,这一声声呐喊,既蕴含了无数网友的家国情怀,更承载了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强国复兴梦。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诞生的文物瑰宝数不胜数,而其中最绚丽的文物既不在故宫博物馆,也不在国内的其他博物馆,而是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长期陈列的有两千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些流失文物大部分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西方列国掠夺侵占,他们经历过国富民强的盛唐,也经历过的昏黄颓败的晚清,他们见证了我们曾经的繁荣昌盛,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短剧中五代彩绘木雕观音坐像的“家书”让人为之动容,因为透过这些文物,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拥有着穿越时空文化力量,直抵人心。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奋楫扬帆,庚续前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据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流失文物返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向富强兴盛迈进,充分展现了“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
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以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等“家”更强大了,也一定有更多的文物能够重返故土。(琼中县烟草专卖局 杨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