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看到一位朋友转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卖掉北京500万房产回老家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读后有些感触。
文章大意是:
一位在北京工作多年,有北京户口的先生,2016年,因为工作上不如意、老人生病、亲戚朋友的劝说、对北京房价的误判等原因,把116平米的三居室以495万元的价格卖了。带着500万元巨款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老家后,花了30多万元,把自家的旧房翻盖了一座三层洋楼,给父母住。自已又花了40多万元在市中心买了一套120平米的大三居。然后,梦想中的赛神仙的日子开始了。一年以后,他开始对他的生活越来越来适应:天天沉溺于打麻将,周围的人说话像吵架,买到的东西多是山寨货,没有合适的工作,没有咖啡厅,没有海底捞,没有绿茶,没有……各种不适应接踵而至。这时候,他觉得自己有点颓了,面对的未来只是拿着钱等死。于是,这位先生重又杀回北京。租房。重新回到两年前的公司。重新回到了两年前的生活圈子。他原来卖掉的房子现在已经900多万。他现在最大梦想是努力工作,争取在退休之前,把房子换回原来的116平米的三居室。
文章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不是北京的房价的一路飙升,而是那位先生对老家生活的不习惯。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出来上学的时候,十六七岁。然后一直在外面工作、生活。因为所生活的城市离老家近,所以经常回去,也一直很留恋、向往乡村的田园生活。于是,2007年,我在老家买了一块宅基地,准备盖房子,将来回去住。2009年,我的母亲病重,去世。在母亲病重的期间,我在老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曾经的乡村,我再也回不去了。人情世故难以应对。我觉得简单的事情,老家的人会整得很复杂,我看重的地方,老家的人认为不重要。于是,我把已经垫好土准备盖房子的宅基地卖掉了。
海明威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你年轻时候去过的地方,居住过的城市,它们都深深地影响着你。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形成相应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易改变。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不易觉察的,只有面对新的环境的时候才显现出来。
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家,是儿时的老家,是儿时的记忆,是儿时的那些人和事。
于我,老家以前是熟悉的,现在是陌生的。我的老家只在我的记忆里。我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