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一个销售公司待过一段时间,里面的氛围很好,同事就像朋友一样,老板也从不逼你做任何事,当然薪水也不太高。但这毕竟是公司,始终会有竞争和利益,当你把同事当朋友后,你会开放一些私密区域给你的同事,这个时候就很危险,因为当竞争出现时你曾经开放过的隐私就有可能成为你受伤的利器,这个隐私可能是你的情绪,你的无助或其他。
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界限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混淆这种界限。中国人也特别喜欢模糊这种边界,我们吃饭喜欢一大锅大家所有筷子一起涮,而西方则是分而食之,因为西方崇尚这种个人边界。你是我朋友但不能以此为据要求我干这干那,一次次要我请你吃饭,而从不付出。
同样的,你是我长辈,但是你也不能对我的选择评头论足甚至是横加干涉。你是我老板,你更不能在我私人时间命令我干更多的活,你用钱买的是我一天中的8小时,而不是更多。相应的,我在上班时间尽可能不逛淘宝,不打私人电话,恪尽本分。”
这是一篇以前写的吐槽,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强调边界的设置对于自身的重要性,直到看到毕淑敏写的《中日美各国人都怎么挤地铁》,里面描述了美国人势力范围的看重,日本人团队精神的隐忍,还有北京人挤地铁的风趣。毕淑敏说的很好:“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
这时我才感觉到我对于边界的理解是狭隘的,我似乎舍弃掉中华文化里温情的那一部分。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势必边界清晰。但是作为人这种属性我们都太害怕孤独,如果每个人都边界清楚的一塌糊涂那这个世界就太冰冷了。
中庸的思想着实是一种很棒的思想。关于边界感,可能最好的诠释是“我知道我的领地是哪一块,我允许你进入我的领地;但是请不要在我的领地走来走去,同样的我也不会对你的领地指手画脚多加干涉”。
但是我又会有一种困惑,为什么保持边界感这么困难?我们知道太多的道理,我们知道边界感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最后有一种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的感觉?也许答案是我们虽然呼吁边界,但每个人又都不太希望有清晰的边界。
人身份的界定有时候是可以物化的,比如我们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还有我们的职业和话语权。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来界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出于自恋的本能(出于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会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地,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当一个人把自我意志强加到他的公民并被公民接受时这是多大的自恋满足?
所以强调边界感从来就是一件然并卵的事情,我们如此强调边界感的潜台词是“不要再给我提建议啦,我都知道,不用和我瞎逼逼”,所以我现在很少给朋友提建议,每个人都不需要建议,他们自己都知道什么是对于自己最好的选择。
欢迎关注我的订阅号:唐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