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就像孩子脸上的情绪一样——明明刚才还好好的,一下子就愤怒狂躁起来。
我们知道,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造成的。然而,孩子的情绪变化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它是否和多变的天气一样有迹可循呢?
· 孩子的愤怒到底源自何处?
很多人会认为,小孩子爱发脾气,其实就是不懂事的无理取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行为心理学专家认为,愤怒其实是条件作用下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愤怒。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并不是因为不懂事的无理取闹,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特征,能够直接反应人意识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他的研究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研究儿童情绪反应的条件,找出愤怒之源,约翰·华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把新生儿抱到灯光昏暗的房间里的一张床上,然后让孩子躺在上面。实验者将两块柔软的棉垫小心地垫在婴儿的头部两侧,然后将两只手放在棉垫下面。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稳稳地握住新生儿的头部,让他无法扭动自己的头部。
虽然实验者的手根本没有接触到婴儿的皮肤,但是,只要实验者稍稍用力控制住新生儿的头部,新生儿便会开始大哭起来。另外,在按住新生儿的双脚或双腿时, 新生儿也会如此哭闹。
尽管实验者的各种控制都不会使新生儿有真正的疼痛,但只要实验者阻挠了新生儿的行动,令他无法随心所欲地活动,新生儿就会表现出狂躁和发脾气的反应。
实验者观察到,当婴儿被抓握和阻止的时候,会出现呼吸短促,停顿,哭泣,身体惊起等反应。包括出现响声和失去支持这类刺激时,婴儿也会出现内脏明显发硬、呼吸急促、哭泣之类的反应。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童的活动被阻止的时候,就会引起儿童的愤怒反应。这个反应即使是在新生儿的身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 我们是如何引发孩子愤怒反应的?
心理学家在观察中发现,在一天之内,儿童的愤怒可能会被多次地引发。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日常照顾
成人敷衍了事、粗鲁的照顾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愤怒反应。
比如,
成人给婴儿穿衣服、脱衣服的时候,握住他们的胳膊、腿,还有手脚等部位,急切地将婴儿塞进衣服里;
给婴儿换尿布的时候,成人将婴儿的身体反复地翻过来翻过去。用尿布包裹住婴儿的双腿,使他们无法自由伸展;
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成人动作仓促,马虎地将孩子皮肤搓洗一通;
给孩子补爽身粉的时候,粗鲁的将他的两条小腿掰开;
孩子生病拒绝吃药的时候,大人用捏鼻子等方式强行而且粗鲁地喂药。
等等。
这些都可能激起孩子的不满和愤怒。
只要大人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孩子的暴怒就可能会出现。这些行为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导致他对洗澡的厌恶、洗澡用具的厌恶,甚至是帮他洗澡和穿衣服的人的厌恶。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发展到,只要听到睡觉穿衣服这样的话语,就会引发孩子的愤怒情绪。
2日常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有可能被其他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激怒。
比如。
自己正在玩着的玩具被另外一个孩子强行夺走;
想要脱裤子,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裤子脱下来;
想要倒水喝,却把水撒了一地;
便秘时坐在马桶上,却怎么用力也拉不出便便;
燥热天气下的过高室温让孩子抓头挠腮,浑身不舒服。
等等。
只要环境让孩子无法随心所愿地顺利完成自己想要进行的行动,孩子的狂躁就可能会出现。孩子的情绪不像成人那么复杂,自控能力也不如成人,孩子在感到愤怒时的反应会更加直接。
3人际交往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引发孩子愤怒,而在许多时候我们却不当回事的情况。它开始于我们想要去亲近孩子的心理,但却时常结束于招致孩子的厌恶——那就是当成人迫切地希望孩子和自己亲近的时候,总是不管不顾的强硬要求孩子和自己亲近。
这个成人可能是孩子的亲戚或者父母的同事朋友,他一开始因为想要亲近孩子而去招逗孩子。如果孩子不按照成人的想法去亲近自己,他便强硬地将孩子抱起来去亲近他,逗弄他。
其实,当一个孩子遭受这种尴尬难受的经历和体验之后,只会更不愿意亲近这个大人。然而,孩子的拒绝不但许多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呵护,反而还会让父母觉得“没有面子”、“孩子不够大方”。
这种愤怒、厌恶的反应,甚至还可能会被带入成人生活当中。比如说,有些成人很排斥与陌生人接触,其中原因就有可能是儿时不愉快的经历造成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愤怒其实是人为造成的,一个成人的暴躁脾气,是在个体早年的时候形成的,它会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生活。
· 我们如何减少孩子愤怒反应的出现?
首先,我们要找出让孩子愤怒狂躁的原因,然后尽量去排除这些刺激。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选购更加宽易穿的衣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多点耐心,用温存的方式对待孩子。
其次,对于可能引发孩子愤怒狂躁的因素,我们可以做一些事先准备,这样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不至于束手无策。
比如说,如果家里有两个年龄相当的孩子,而同款的玩具只有一个,那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在某次玩耍之中争抢这个玩具。如果父母选购玩具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而为孩子准备两个玩具,那么当孩子争夺其中一个玩具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用另一个玩具安抚孩子。
再其次,在激起孩子愤怒狂躁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抱抱孩子。抚摸他们的肌肤,轻拍他们的后背,用轻柔的话语安抚他们。在温柔的安慰之下,孩子能更轻松地停止哭闹,恢复平静。
最后,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多给予孩子鼓励;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孩子需要的指导与适当的帮助;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强行将成人的道德标准加诸在孩子身上。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指导、帮助孩子,让孩子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学会他应该做的事情。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造就个人性格特质的除了与生俱来的“天性”之外,还有后天环境这一因素,特别是个体早年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个人早年生活的幸福与否,自然只能取决于他的照顾者。
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个孩子在长大后能有更加喜乐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