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条条大陆通罗马”,而读书是普通人通向罗马最便捷的方式。爷爷最喜欢说的就是“人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我们这些出生在农村的平庸孩子,终其一生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到达那个叫做“罗马”的地方。
终于,我如愿来到了他们口中的“罗马”-上海,才发现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人就出生在“罗马”。阴差阳错的做了老师,看到了这些生活在“罗马”的孩子。
出生在上海,一出生就拥有了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户口,不用因为考虑金钱而中断自己的学业,一出生就可以喝到黄浦江的水,守着别人看不到你却厌倦了的繁华,应该很开心吧,做梦可以笑醒的那种。
1.
我的工作就是和这群孩子打交道,他们个性迥异,有的异常成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坚硬般的清晰;有的焦虑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的玩世不恭,为了对抗而对抗......
我总是默默的观察这群孩子,从他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到迷茫、看到老道、看到恐惧,却唯独看不到纯真、快乐。当我真正走近你们,却发现你们不快乐,听到太多的孩子抑郁焦虑。
曾有一个孩子跟我倾诉,自己经常无缘无故的陷入痛苦、失眠、耳鸣的状态,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那时侯,我不懂你们,我云淡风轻的说:”你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生活无忧,父母宠爱,有什么可烦恼的......”后面应该是讲了很多无用的大道理,然后这个孩子默默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傲慢至极,愚蠢至极,用看透一切、老气横秋的口气指点江山,那个对我充满期盼的孩子应该失望透顶吧。
生活在上海,所有的人都被焦虑和迷茫裹挟着向前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失去思考,只是被各种节奏带着向前走。
成年人,被莫名的声音推动,你要有房,有了一套,还需要一套,你要精致,你要有格调。明明每个人适合的道路不同,却都被暗示贫穷是一种癌症,一夜暴富的毒鸡汤明明脑残,却总有大批人奉为圭臬。
学生,被莫名的节奏推动,你要赢在起跑线,你要上数不尽的补习班,你要做别人家的孩子。明明每个孩子的开花期不同,却都被逼迫同时开花同时结果。
人心浮动,我自己曾经一度都被裹挟其中,更何况这些孩子呢,还有孩子背后的父母?
2.
作为老师,作为曾经也是孩子的大人,作为曾经也是敏感焦虑的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一直试图找出些答案。
学生的烦恼,不理想的成绩、被同学孤立、被老师误解,在成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成长了,对于没有经历过的孩子他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这就好比沙漠中行走,教师知道100公里以外有绿洲,可对他们来说,眼前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凉。
我常常在想,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后来有个孩子来找我。他告诉我,他被整个宿舍孤立,觉得人生好艰难、茫然无措。
我回应:我懂你的感受,不被理解,所以孤单。
他说:是的,我只是不愿意吃饭和上课的时候等着别人,可他们觉得我不合群就孤立我。
我回应:你觉得他们不近人情,不懂你,你只是没有等他们,他们因此却要孤立你。
他说:是的,我就想做我自己,不被束缚。
我回应:你当然可以做你自己了,所以你做你自己,不用管他们就好。
他说:可是他们都孤立我,我很难受,我希望做自己,还可以跟他们友好相处
我回应:喔,那你要试着跟他们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渴望融入他们的。
他说:好的,那我去试试。也许是我自己某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好,所以导致他们远离我。
这个孩子后来再也没有来找过我,我不知道有没有真正解决他的问题,但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反映并且承认了他的情感而已。
后来我读了金伯莉.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叫做“反应情感”,体察并且理解孩子的感受,体察并且准确说出他们的感受,一旦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他们的情绪反而会平复的比较快。
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费尽心思的去讲一些无比正确的道理,只需要承认他们的情感就好了。
3.
当然,也不免会跟父母打交道,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好,有些父母家庭不够殷实也愿意费心财力去争取学区房。
孩子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在所不惜,见过太多的父母跟我抱怨“我们为他付出那么多,陪读,争取好的学区房,省吃俭用......为何他就是不能像别人一样懂得父母的不易,取得好的成绩.”
作为老师,也知道一线教师的辛苦,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学生好,可有时候无论付出多少,总有些孩子不领情,这个时候,甚至会有些老师情绪失控。
有的时候,我在想,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为自己付出一切却时时抱怨的父母,还是需要一个不用透支那么多,但是精神状态积极良好的父母呢?有的时候的付出是不是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呢?
关于老师,学生需要一个春蚕蜡烛般无私却经常崩溃的老师,还是需要一个不那么抽空自己却精神愉悦的老师呢?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机制,我们其实改变不了学生,任何希冀用简单程序改造学生的初衷最终都会南辕北辙。
教育的很多问题,我都没有想明白,或者本来无解。
但是当我开始想的时候,是不是我已经走上这条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