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关乡的绿水池村我已经去过几次了,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像今天这样,用一天时间在这个小村子里细细咂摸,慢慢品悟,还是第一次。
绿水池村距离王硇只有几里地远,与王硇同属于沙河市的柴关乡,离峡沟水库也很近。两个村子里的人大都姓王,据说同属于明代押运粮草的王姓后人,当年因为粮草被劫,官兵们的不敢回京复命,便找了这么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后来一支落户王硇,另一支落户绿水池。
绿水池村三面环山,开阔的一面,离王硇新建的景区广场,仅有1华里之遥。村边一条小河,深并且宽,已经干涸。在河床上顺序排列着4个大大的石头窠臼。传说,当年有农户欲在此建庄,苦于近处无水,祷告龙王,白龙悲天悯人,卧于此处,白龙走后,这里的河床便冒出水来,碧水盈盈,经年不断,此村便取名绿水池,那窠臼便是白龙留下的爪印。近几年,不知道是因为天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条河已经没有水了。
绿水池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王硇有些相似,多为清代或民国建筑,拐弯抹角,东南缺都有。房屋多用红石垒砌,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有独院、连院、也有天井院,屋顶铺红石板,或反扣黑瓦,透着些徽式建筑的元素。有的人家建有双门楼,门内有门,院内有院。很有些大户人家的羞怯与神秘。
绿水池村依山而建,在开阔处呈扇面铺开。街道和院落比英谈的石屋多了一些层次年轮,又比王硇的石墙多了一些俗世烟火。村子里的古门楼有几处保留比较完好,门楼样式出檐抱厦,门楼隔板上,绘有松竹梅或古装人物,门楣的木雕有暗八仙、耄耋、荷花、松鼠石榴等花式,砖雕有些粗糙,大多已经看不真切。
街道顺山势而修,曲曲折折,似乎没有一条巷子是直的。一条小巷走到尽头,又有一条小巷从另一方拐出,这边的小巷刚刚转完,抬头看,又到了另一条小巷的入口,总令人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那些古老的牌楼,就掩藏在这些巷子的深处。我们一家一家走过,站在牌楼下与曾经的辉煌对望,心里就滋生了历史的沧桑,与年代厚重感。
绿水池村如同生于山间,长于乡野邻家女孩,清纯可人,俊美灵秀,然而,因为藏于深闺无人知,游客并不多。乡民的生活也还没有被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所叨扰,民风显得尤为淳朴。我们所到之处,乡民如同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那份热情,那份憨厚,一次次令我们感动不已。
中午熬大锅菜的那户人家,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一个葡萄架,葡萄藤上缠着一株何首乌。小院干净且幽雅,有一种逃离现代的宁静和喧嚣过后的淡定,我们如同参加完盛宴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屋,亲切,随意,温暖,馒头大锅菜10块钱管饱,味美,且经济实惠。
要走了,主人热情的挽留和真诚的邀请,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主人把我们送出村口,又帮我们在小村的几处典型建筑物跟前,拍了合影。感动着。
绿水池村虽然没有山西大院的厚重,没有名山大川的灵秀,甚至不如英谈的街道整齐,不如王硇的房屋厚实,但他自有一种融汇了尘世烟火的亲和力。而这是最令人感到亲切的。
回老家的感觉,大致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