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少加,学者(认知教育 | 复杂系统)、专栏作家,知识公众号「少加点班」主理人
说今天的生活已被视频包围也不为过。我们都听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对于每天浸泡在各类视频中人,思维无形中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涉及到两个子命题,我们分别讨论:
命题一、长期刷视频休闲娱乐对思维的影响(非本文重点)
命题二、以视频代替文字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优劣势
一、过度视频的代价
但凡思考互联网产业的相关命题时,只需要抓住一条主线——「用户注意力价值变现」,一般就能抓住要点。
为什么全球互联网大厂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但市值却那么高?原因是,资本市场更明白“钱”的内涵——注意力才是货币的原生形态,这一点我在专题“合法偷窃”中论述过。
相比普遍货币,注意力货币拥有更多的优势:不会通货膨胀、不受政治或汇率波动影响。
明白了这一点“商业化的原罪”,我们就能看清任何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演化”方向——最大限度汲取用户的注意力,这必然会往“轻成瘾”的形态演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时有人就预见了这种情况——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惊人相似。
每天沉浸在“以让你成瘾为目标”的各类视频中,对人的思维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已是老生常谈,它也不是本专题的论述重点,我仅简单归纳下相关权威研究结论,再次给读者们提个醒:
养成“具象化信息”输入习惯,抽象思考能力降低
提升了兴奋阈值,“信息耐心”下降
提升焦虑水平、引发睡眠障碍
审美品位、认知能力停滞在“中位数水平”
挤占体育、社交、学习等时间,体质下降,情商降低
当然,公正的说,并非所有视频都是以成瘾为目标。通过视频流媒体,我们能更好的“开眼看世界”,也更便捷的通过视频方式更轻松的学习新技能(尤其是涉及到动作相关),这些都明显优于传统图文媒介。
视频有其直观、低门槛、容易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优点,因此,许多人认为,视频化教育显著优于书面学习,甚至能够取而代之。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二、信息速度 or 符号速度?
任何新事物兴起初期,通常会受到来自同一领域旧事物的强力抵制。实际上,就连书面文字诞生之初,也曾受到同期一些思想巨匠的强烈否定,著名的有苏格拉底。
前文字时代知识分子们主要依赖自身记忆学习,并通过口头传播知识。苏格拉底因而认为,文字的泛滥,会使精英阶层不愿再费力学习记忆冗长的知识,使他们变“弱智”。这或许是苏格拉底几乎没有留下书面文字流传后世的原因。
那么,视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算是新兴事物,是否也引起了我们这些“文字老顽固”的本能排斥呢?
这是我搜寻资料研究本专题时反复提醒自己的点,请务必先摘掉有色眼镜。
我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视频媒介的核心优势:直观低门槛(易于进入求知状态)、多元富信息(易于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共学陪伴感(感觉有他人一起学习)
那么,视频学习相比书面学习,对于同一个学习者,到底哪边的“阅读速度”更具优势?
答案符合我们的直觉。
视频学习“阅读速度”更低,这是它最容易看到的劣势。
了解比特(bit)的人可能会问,视频不是信息量更大么,据此,人观看视频时,输入大脑的信息量应远大于文字阅读啊?
没错。
但视频占据信息量更多的是“画面”、“音频”,这是视频「直观」优势需要付出的成本。所以,在涉及与“动作有关”的技能类学习时,比如艺术技能、实操技术,视频教材要显著优于文字。
文字诞生的初衷是处理从具象经验中浓缩的抽象知识(也称符号知识),所以文字并不适合表述具体画面。
你现在大可亲测——用文字描述一个细微的动作,非常繁琐。所谓“一图胜千言”就是指这类情况。
但是,当代社会,我们更多学习的是“抽象知识”,无论是经济、市场、计算机、金融、数理化、历史人文……它们统统属于“符号学习”。
对于符号信息,我们更多依赖的是视频中「内容」涵盖的信息量,而不是画面中的信息量。
此时,压缩了知识的载体,文字符号的阅读速度更接近于“学习速度”。
然而,视频的本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播放视频时,海量的“现实画面”需得一帧接着一帧的“连续播放”,由于视频的前后帧之间存在强叙事关联,如果我们想确保内容连贯,就必须完全顺序播放。
这意味着,我们被迫以接近“口语”的速度“阅读视频内容”。当然,你可以2倍甚至3倍速率播放,但相比阅读书面文字的速度,仍相去甚远。
总的来说,视频信息量虽大,但涵盖的符号内容(知识密度)反倒较低,这导致视频学习速率低下。
当然,对于「有效学习」而言,速度并没那么重要。
正如我经常跟读者强调的那样,学习是典型的“精工出「慢」活”,将知识在思维中慢慢、交织反复的“品”对于内化知识才更为有效。
相比速度,有效学习更关键的要素是「主动」以及在「知识点间的非线性切换」,这两点才是视频学习的软肋。软肋是客气的说法,其实我想表达的是「致命伤」。
三、被动,主动
视频教学受青睐,很大原因是,它相比其他自学方式,体验上更接近“教师授课”,能「看」能「听」,光坐着就行。你甚至能懒瘫在沙发上,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带来的优势是,让你更容易「开启学习」——你不需适宜的学习环境(安静、书桌椅、书本茶水等),无需下多大决心,点击下视频即可学习。
但也正因此,它携带了教室听课的缺陷——被动学习,同时,又不具备弥补该缺陷的抗体——教师真实在场——给学生施压,能根据学生反馈(包括行为甚至表情)进行交互,迫使学生主动思考。
视频学习由于“用户体验”过好,更加重了“懒得思考症”。看视频课老师讲解,听明白了,就以为自己懂了。但“懂”与“灵活运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都忘了学生时代课间课后做了多少练习)。所以视频的被动学习更容易产生“我懂幻觉”。
当然,你为了摆脱“被动观看”,也可以通过拖拽进度条改变节奏,但实际操作起来,你就会发现这是很蠢的做法,原因很明显,因为视频的初衷就不是让你这么“用”的。
*我为此特意在网上找了个视频教学,选择的标准是: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语言学)、内容制作上乘(挑选视频颇费一番功夫)。
以初步学会该课程为目标,整个课程下来,我的感受是:
讲师美女养眼、表情丰富
弹幕的作用弊远大于利
我需经常停下来额外查外部资料
看到后面需要搜索视频中间某些内容非常麻烦
看完后隔周遗忘率很高
咱模拟一下极端理想的情况:
视频学习的方式是有可能优于书面学习,那就是制作学习视频的人「对你的知识背景了如指掌」,整个视频就是按照你的节奏、偏好量身定制……但现实不会存在如此了解你的视频课程制作者,就算存在,制作出这样的学习视频,其成本会惊人的高昂,完全不具有商业价值。
反观书面学习,文字本身就是作为知识的符号载体而诞生,量体裁衣。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并非我对文字有什么审美情结,凡事要追根溯源,文字就是为了“存储”浓缩现实经验的知识而诞生的符号。就像有人先天就有一副被天使吻过的嗓音,不去唱歌就太可惜了。
人类是视觉动物,我们眼球移动视觉焦点的精度与速度都非常惊人。“眼随心动”绝非夸张,摊开的书面,我们想“看”哪就看哪。
就像人们常常忽略了陪伴自己风风雨雨的老夫老妻有多么重要,我们也是过于熟悉这项能力,以至于从未用心欣赏过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书面学习,学习节奏,掌控在你。
「主动掌控」节奏对于学习到底有多重要?
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抛开复杂的认知神经科学不说,对于学习,我们能明确的一个共识是——学习是个体的主观行为。
学习新知的实质,总是在我们已掌握的旧知识(包括人生阅历、体验)之间进行新的组合尝试,直至发现新的具有更优预测力且较为稳固的「知识模式」为止。
微观来看,学习新知识时大概需经历下述关键节点:
猜测及激活:关联的背景知识
试探及顿悟:结合上下文猜想新知识的意义,直到初步与作者达成共识
反思及内化:结合逻辑一致性或生活阅历去验证(思想实验)新知识
对学习者而言,背景知识到底了解多少,需要多长时间去激活(热身)相关旧知识,需要多少时间去(领悟)新知识“意味着什么”(发现新的信息模式),需要反思现实生活中多少的具体实例去协助固化(记忆)这些新知识……
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述每个步骤,都需要「思考-切换-思考-切换」,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看”哪些知识,有且只有学习者本人最清楚。
综上可见,书面学习,学习者能主动掌控学习节奏,完全是为上述学习新知识量身定制。而视频学习对于上述要领,显然捉襟见肘。
除此之外,主动掌控节奏还能避免视频学习的另一个致命伤——“叙事连贯需要”对「顿悟」的破坏。
四、受排挤的顿悟
为什么我们阅读书面文字时,尤其是看一本高品质的书籍时,经常能触发各种各样的灵感,但是看视频时却鲜少出现?
因为人类是“视觉动物”。
顿悟是思考的产物,但人类并非用视觉思考。
我们平日里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是在深入思考问题,他们通常眉头紧皱,眼睛朝着特定方向瞄,但却处于“失焦”状态(或者干脆就闭上眼睛),这些都是为了让视觉刺激最小化,类似于使大脑“调动更多资源”用于“思考”当前事务。
在“主观意识资源”争夺战中,视觉占据优势,往往能轻易主导我们的意识。我们观看视频时,由于它“上下文(帧)”之间具有强烈的叙事连贯性,我们的本能不太乐意打断这种连贯感……然而灵感、顿悟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产生了冲突。
所以并非观看视频不会触发灵感,而是大脑不愿意为了捕获灵感而主动中断连贯体验,导致灵感“来去了无痕”。
而阅读书面文字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文字是符号,我们阅读文字时,视觉并没有将之解读为图像,只是将之作为思维的索引,我们看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意义”,因而中途停下来对「顿悟」进行反思毫不费力。
这就是自己掌控节奏的另一大好处,那些宝贵的灵感多数都能够“及时捕抓”,而且你可以很方便的将关键词记录在书上。
这些都是视频不太擅长,或者说,不太符合我们“用户体验”的地方。
结语:综合评析
对于人类这种基因仍停留在“丛林物种”的视觉动物,视频的富信息、强叙事特性,对我们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人们尚未意识到注意力价值同样“神圣不可偷窃”,这助长了各平台对百姓注意力货币的疯狂围猎啃食,这也导致泛娱乐视频的内容向低俗化、成瘾化方向迅速演化。
沉迷其中,很容易身陷“轻成瘾”的一系列病态:低智能、低体质、低品位、低士气、高焦虑、社交障碍等等。
所幸在学习领域,“成瘾”与“学习”相互冲突,因而暂时能躲过一劫。
*但仍需强调一点,视频制作成本相对高昂,因而质量良莠不齐,这无疑又增加了学习时的挑选成本。
视频学习的优势有:直观、有他人陪伴感、支持多元具象化展示、易于开启学习状态。
因此,我们进行技能艺术类等涉及到动作、实操、声音的学习时,视频拥有天然优势。
此外,由于视频更容易开启学习状态,因此,对于增长见识类的泛知识,比如深度专题访谈、优秀记录片、严谨文艺影视作品等,都属于视频学习的优势领域。
除此之外的传统学习(符号学习),由于需要学习者主动介入,需要在跨越时间维度的大量符号知识点之间非线性跳跃,需要不断改变学习节奏,能够便于随时中断记录或完善“顿悟”,因而更适合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学习。
毕竟,这也是文字的职责,为了“存储”浓缩现实经验的知识而诞生的符号。
当然,视频、文字并不是互斥关系。
如果你需要深入学习某一全新学科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视频入门,调动兴趣,找到“感觉”,最后再以文字为主,深刻内化学科知识,如此事半功倍,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