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关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关系。
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规则,当某个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相信每个班里面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小霸王喜欢欺负小朋友,要么经常打人,要么随意骂人,很是让人头疼。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无法完全融入孩子的世界,你无法设想孩子在学校面对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而作为孩子群体的领导者老师又是如何进入这些小霸王们的内心世界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老师的视角一起层层深入小霸王们的森林城堡吧。
孩子们都爱玩,玩闹之间的肢体碰撞不算欺负。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方伤害的行为。既包括身体方面的欺负,如打、踢、推搡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行为,也包括言语方面的欺负,如威胁、戏弄和起外号等行为。
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这样的,做手工活动时爱抢别人的东西;玩游戏时因为一些小事就动手打人;上课时由于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会开口骂人。唉,都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有的就是那么奇葩那么飞扬跋扈呢?
花开需要时日和养分,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养分,只是养分不同,成长的结果也就各异。
小霸王的“养分”就是如此:
1、 源于儿童的过去经验。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与儿童过去的经验有关。比如有的家长就会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人你就要打回去,不要让人觉得你好欺负。家长的这种认识就不自觉的强化了孩子的欺负行为。
2 、源于儿童之所见。观察模仿是欺负行为的间接学习形式。大多数的欺负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获得的。比如质量不过关的电子视频绘本材料,以及日常见闻,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就会形成孩子的恶意模仿。
3、 源于儿童的自身发展。儿童欺负行为受大脑的协同功能发展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社交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幼儿期大脑发育不均衡,自我控制能力弱,社交能力低的孩子遇事就更容易暴躁打骂人。想想也都是小可怜,大人们就不要太易于动怒了吧。
4 、源于儿童的家庭类型。有欺负行为的儿童大多源于“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
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过于溺爱和娇惯又容易纵容孩子,放弃对孩子的限制就会滋长孩子的利己主义思想,一旦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即刻大哭大闹,任性不讲理,随后发展成欺负他人。隔代教育更容易形成错误认识,比如明明是孩子自己跌跤了碰着了就打地板拍桌椅,让孩子以为凡事都是他人的错,都可以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小霸王是如何产生的了,那么要如何应对小霸王的行为呢?
每个群体都需要有领导者。这个领导者不一定是群体的成员,群体可能会受到一个来自外部领导者的影响。
有一种领导者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那就是老师。老师虽然不是孩子世界中的成员,但他们可以是一个孩子群体的领导者。
老师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们影响了某一个孩子,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整个孩子群体,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他们会给这个群体制定目标,建立团队文化,引导团队合作,防止班上的同学四分五裂,把全班同学塑造为“我们”而非“他们”。
能够影响孩子的方式总结起来就是:
不贴标签 公平看待每一个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产生心理暗示,跟中了咒语一般朝着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方向发展,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客观应对 解决问题是关键
当欺负行为出现时要客观应对处理,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表明,一部分有欺负行为的儿童之所以更多地运用欺负的行为方式,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解决冲突的方法。
特别是幼小衔接处于具象思维阶段的孩子大多都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的“没有分享意识”其实都是孩子发展过程的正常表现。假如小明因为小红先拿了桌面上的红色蜡笔而打她,我们除了及时制止打人行为并安慰小红,更需要进一步询问小明还可以怎样在不伤害别人时拿到想要的蜡笔。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出此下策”。
了解后果 建立正确的三观
帮助孩子了解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可以利用共情、换位思考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能促使孩子慢慢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
榜样示范 正面激励
利用榜样的力量减少孩子的欺负行为。设定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值得警醒的是,幼儿期的欺负行为与成人期的犯罪有密切关系,幼儿欺负他人频率发生越高,未来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小霸王其实更需要被帮助,“霸道”行为才能逐渐减少。懂得了“霸王”欺负人的动机和原因,就相当于掌握了霸王拳的拳谱,见招拆招,以柔克刚,再来个化骨绵掌,可享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