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与日俱增的时代下,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一个新兴创立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快速实现冷启动,实现关注用户的快速增长、微信文章阅读量的剧增并非无迹可寻。今天,小豆芽就要和你谈谈微信公众号的冷启动话题。
最近,小豆芽关注了一个学习社群——“深度运营精选”,我已不记得是从哪位微信好友的朋友圈看到的关于“深度运营精选”的首发消息,但内心很是感谢,感谢给自己这样的一个系统学习运营的机会。为此,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跟随“深度运营精选”的步伐,定时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
“深度运营精选”的第一节课分享的话题是“如何构建公众号的自生长生态”,分享人从内容、活动、社群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吸引用户关注的技巧和实际操练的方法。在老师分享内容基础上,小豆芽将从内容、活动、社群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谈一下微信公众号吸粉的小心得。
一、内容:内容为王,在任何时代都不容置疑
目前,很多内容运营现阶段都处在一个非常单一的状态:每天满世界的找内容,复制、粘贴、排版、取标题、发布内容等。如果你的微信公众号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你真的要思考这样满天飞、毫无新意的内容,你的目标用户为啥要关注你?
重复复制、粘贴是每一位微信运营者的噩梦,如何在公众号中坚持输入原创内容成为微信运营者日日思考的问题。小豆芽认为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擅长的领域,做自己精通的事情
无论是在创建个人微信公众号,还是接手品牌、公司微信公众号前,作为一名微信运营者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与自身的擅长领域是否吻合。
试想,一个不热爱运动、不喜欢旅行、不关注户外消息的宅男、宅女,如何能体会驴友的乐趣。这并不是说,不擅长某个领域的人就不能运营好该领域的账号,至少在运营中,较之该领域的深度关注粉,对该领域充耳不闻的微信运营者在选题、内容素材的积累上会遇到一些障碍,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与之相反,有一些微信公众号就始终坚持输出自身精通的内容,诸如牧夫天文、为你读诗、果壳网等。
2、构建公众号个性,形成区分度
在内容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的今天,新颖别致、有独特见解的公众号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引发众多粉丝的眼球,试看我们手机中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少不是因为其风格迥异而备受关注。同样是传递新闻,“新闻哥”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每日发生的事件。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了“新闻哥”与其他新闻类公众号的区分度。诸如此类的公众号还有咪蒙、毒舌电影等。
二、活动:活动利器,拉动用户关注
曾听一位互联网达人说道,活动运营是三大运营手段(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中,最有爆发力,也是最有效的刺激用户活跃和新用户注册的运营手段。运营过微信公众号的小编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平日推文的用户增长量往往无法与活动时的推文来得快,曾经风靡朋友圈的萌娃大赛不知吸引了多少奶爸奶妈们的关注。现如今,虽然微信平台对诱导转发分享、投票关注进行了一些限制,但是一些策划的好的活动仍然有巨大的吸粉能力。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推文发出后几乎迅速形成刷屏之势,突破10W+,吸引了众多用户乃至明星的关注,陈鲁豫、张静初、任泉、张天爱、黄晓明都曾在微博发表“丢书大作战”的相关信息。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2017年的最初几天,我们接踵而至地收到了各大平台的年度报告。支付宝账单活动告知了我们2016年通过支付宝的账务使用情况;网易云音乐的音乐日历见证了我们听歌的心情;高铁管家的年度出行报告成为我们2016年出行的一大回忆的载体。在辞旧迎新之际,诸如此类的年度复盘活动不胜枚举,活动的背后与我们常有的年度总结习惯息息相关,这样的一份份报告成为我们过去一年经历的见证。
三、社群:社群运营,提升用户粘性
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社群圈。”社群就是这样的一个虚拟社区,其聚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在品牌乃至企业的活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8月,随着QQ社群能力与体系的不断扩展,吴晓波在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谈到运营社群的三个关键点:做有态度的内容,聚集起人气与共鸣;要做圈层化互动,让社群产生大规模的互动;从共享中互利,每个人在社群中是一个获利者,也是一个贡献者。
就拿“深度运营精选”来说,我们因其免费资料的派送而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社群。在资料派送之后,仍然有众多人坚守在这个社群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社群运营机制,不管是班委管理体系、话题讨论以及最近策划的读书会活动,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调动了社群内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在这个社群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使得自身在社群中获得成长。
不负光阴,不负初心,新的一年,微信运营的小编们继续加油,策划新颖别致的活动、保持社群的活跃度、坚持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公众号关注粉丝突破10W+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