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讲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孩子,凑在一起都能说个没完,可是一说要写作文或者写话,好多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写了,憋了半天,也写不出几行字。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能说却不能写。
理论上来讲,能说就能写作文。先暂且不说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如何,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作文写不出来的状况,顶多只是写的不够好而已。
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为作文头疼,有的孩子甚至宁愿不去参加活动,或者出去游玩,也不愿意玩了之后回来写作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谈作文色变的状况?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作文和聊天分开来了,认为聊天是聊天,作文是作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从聊天入手,才是练习写作的最有效的途径。
现在有很多教授作文的课程,都会教孩子们如何组织作文的结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描写人物,景物等等。可是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他们根本不会在作文中运用老师教的那些作文技巧。如果你单独问孩子们,该如何描写景物,如何描写人物,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也能举出一写比较好的例子。可是一写作文,就不知道如何下笔。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一想到写作文,就开始敏思苦想,怎么用老师教的写作技巧,怎么用老师的方法开头,怎么用老师的方法结尾。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作文的内容要写什么。最后就卡在那里,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这种一写作文,就开始构思文章结构的方法,非常不适合孩子。这会让孩子们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孩子们一方面为写作文费尽心思,一方面又因为做不好而倍受挫折。
这样写作过程就连成年人都觉得有些困难,更何况孩子。
回想一下自己写文章,或者准备报告的过程吧,一定是从散乱的素材开始,然后修改,调整章节段落,最后定稿文章的结构。
再比如说我吧,写作的过程一般是先定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然后写初稿,初稿的部分可能会有很多相关的内容,有些凌乱,各个内容之间也可能不是很相关,但是不管怎样,先把想到的内容,或者可能用到的内容先记下来。这个过程可以称为素材收集,就像是聊天,很随意,很散乱。最后确定一个自己最想表达的主题,筛选内容,组织成一篇文章。
这才是普通人写作的一般过程。文章的结构,框架,都是在最后时刻,才慢慢呈现出来的。最开始的入手点,是文章的内容。只有有了内容,才能有后续的文章结构,写作技巧。
可是我们的孩子学习写作的过程,完全是颠倒过来的。先确定结构,再添加内容,完全不符合写作这件事情的一般做法。一二年级的孩子,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把事情种的各个人物的关系讲清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文章的结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理解的。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提升作文的方法,不是教会孩子如何让作文看起来更有结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表达特点,来修改他的作文,充实他的作文内容,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生动性,慢慢体会老师教的写作技巧如何应用。
比如有的孩子是理工思维,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表达时候,逻辑性比较好,这些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可能是故事情节交代的很清楚,但是不够生动,读起来干巴巴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辅导的重点放在启发孩子如何描写景物,如何描写人物。可以问问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也可以问问孩子,当一个人做某个动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帮助孩子去提高作文的生动性。
比如有的孩子思维发散,想象大胆,这些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可能是故事情节吸引人,但是可能条理不够清晰。这样孩子的作文,读起来会让人有时候很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了。其实孩子自己在头脑里是有解释的,只是他没有在作文中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辅导的重点可以放在启发孩子,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把我们没有看明白的地方,觉得逻辑跳跃的地方,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慢慢体会如何将一件事情讲清楚。
还有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写作文,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看到这个主题或者图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编故事,你会怎么编?如果让你和你的好朋友描述这幅画,你会怎么说?如果让你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你会说什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故事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要素,让他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总之对于这样的孩子,先从口头表达开始,然后再将口头表达,转化成文字表达。
在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不要让孩子觉得写作很难,要让他们相信,能说就能写作,并且协助他们真的做到。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