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父辈们出去吃饭,买单的时候往往是我最感到难堪的时候:几个男人或女人推推嚷嚷。“我来,这次我请客!”“这怎么好意思,怎么说也该我买。”“你们都别跟我抢,谁抢跟谁急!”好好的聚餐最后为了谁买单争得面红脖子粗,好像要打架一样。
在那时候的我看来,这种行为真是不可理喻,特别在我观察到其实谁买单在最初的时候大多已有定论。“做作”、“矫情”、“虚伪的大人们”。要是我才不会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呢!我暗自对自己这么说到。
或许是这种行为的确有失风雅吧!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聚餐的时候,要么规规矩矩的AA,要么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着要请客的小伙伴自觉买单。大家心有灵犀,不用半点言语。整个过程简单干脆,再也不会有争着买单这一“粗俗”的陋习出现了。
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每个人都推崇着绅士精神、贵族文化、精英教育。大声说话被认为是粗俗,文化人都该和和气气,不紧不慢的生活。如此看来,抢着买单确实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然而世人如何能免俗,有一天福至心灵,忽然理解了有点理解相较于父辈为什么我们总在感叹现在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了:抢着买单确实淳朴有效的交际智慧。
中国人的感情是在饭桌上吃出来的。请客吃饭这件事,与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有几分相似——请客的是大猪,虽然花了额外的饭钱,但是通过请客这种方式,不仅收获了一顿美食,更想加深感情,而作为小猪的我们当然是何乐而不为了。在Mooc听蒋文化老师讲博弈论基础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富人愿意行善。离不开穷人的点赞。”虽然我们总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实际上人很难忍受过长的等待,更别提费时费钱的请客了。而AA和等着请客的人买单,耗光了请客人的信心,买单也好像例行公事一般没了乐趣。
说到这有必要提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刚搬家的Jane为了向邻居表示友善,精心烘培了一个披萨送给邻居。邻居受到后赞不绝口,对Jane表示十分感谢。这下激发了Jane的热情,隔三差五就给邻居做披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Jane遇到了些职场上的问题心情低落的时候,邻居却过来问Jane:你怎么不给我做披萨了?
所以道谢是件挺难的事情,人们很难量化自己请客的效果,次数多了也容易懈怠,更别提还有猜疑链这种东西存在了——抢着买单的确是一个很棒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来了,假定A请B吃饭,在最后买单过程两人抢着买单,最终A成功买单,试分析A对此事件的心理活动?(两人吃饭过程交谈甚欢)
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抢着买单这一行为,A切实知道这次请客加深的与B的感情,毕竟在已经说好请客的情况下还愿意承担费用。而且买单失败的B一般会承诺下次务必由他付账。如此就形成了互动和循环。就好像银行的信用,在不断的贷款和还款中稳步提高。
然而知易行难,在大部分人适应AA制和事先确定买单人的情况下,抢着买单是否会有反效果?会不会让人觉得“既然这人如此爱买单,就让他买个够?”
果然自己还是不擅长这档子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