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在毫无压力中度过,农村的孩子也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争取考名牌中学,民办好的中学。这些对于农村家长来说都没有概念,能上个学就不错了。于是乎,就按部就班的从村里生产大队的民办小学,升到镇上的公立中学。
心酸的午饭
我们当时的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即里面初中也有,高中也有。相对于小学来说,那地方就豪华,大气多了。它位于小镇中心偏西,离开街道只有2-3分钟的路程,买个东西逛个街什么的就方便很多。当然毕竟是镇上了,离开家的距离和小学相比就远多了。单程3.5公里,如果靠步行的话,最起码需要40分钟。如果像小学那样上下学都步行的话,就怕上学迟到来不及。只有骑自行车才能赶上。(有关自行车故事,请参看拙作童年记事(六):自行车的故事)当时家里只有一辆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读初中时人还不够高,还不能跨上去骑车,只能骑三角档。虽然累一点,但毕竟比徒步快多了。对于非下雨天来说,骑车真的很爽。但是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话,那就很麻烦。没有合适的雨衣,你这样的骑行方式是很不安全。遇到这样的天气只能步行。既然是步行,势必要比骑车要早起很多,中午饭也不可能走回家来吃,也只能问父母拿几毛钱,在镇上随便买点吃充饥。
当时学校有食堂,规模不大,但它主要面向寄宿学生,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没有资格进食堂吃饭。食堂也不大,主要给来自别的乡镇的学生和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以及全校的教师用餐。那时,学校也体谅到我们这些孩子,照顾我们省去中午来回的时间,可以在学校食堂蒸饭。上学去的时候,准备一个饭盒,里面放好米。到学校后,在食堂的水龙头下清洗干净,然后在放入水后放到食堂后厨专门蒸饭的地方去排队蒸饭。到中午时分,蒸饭的孩子都急急赶过去拿自己的饭盒。饭盒都长得差不多,故往往会在饭盒上自己做好标记。同时全校几百个需要蒸饭的学生,在蒸饭时自己也要记住你的饭盒是放在哪个大的木格子里蒸的。这样的话,在中午取饭盒时好找。对于上午的第四节课,真的希望老师不要拖堂,一旦如果老师拖堂,等你到食堂拿取饭盒时,饭盒的盖子没准已经没有盖在原来饭盒上了,而是被拖在另外的地方。应该暖和的饭盒此时也是冰凉!如果遇到雨天,没准你的中午饭就成了雨泡饭,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午饭的菜一般都是母亲一大早做好了放在瓶子里带着。对于冬天还行,虽然吃饭时菜是冰凉的,但由于天气冷的缘故带的菜也不会坏啊。反而夏天,成了麻烦事。气温比较高,菜捂了一个上午的话,到中午时分往往会馊了。所以有初一初二的夏天学期,干脆不带菜。学校食堂那时有面向我们这些蒸饭孩子有卖汤票!5分钱的汤票。你中午饭盒拿好以后,到后厨那里凭你的汤票,大菜师傅给你舀取一大勺的汤放入你的饭盒内,此时你的午饭就成了汤泡饭。这个汤其实就是开水加入少许咸菜酱油,真的没啥营养,就是入个味过个饭而已。现在想来也感觉当时农村孩子读书的艰辛,哪像现在的孩子吃饭有那么多考究。那时只求吃饱,不挨饿即可。在冬天的学期,由于大家都带菜了,中午我们几个蒸饭党在一起小聚,各自拿出自家的菜肴,凑在一起吃。虽然那个菜都是农村最常见的家常菜,诸如烧茄子,炒茭白,咸菜肉丝等等。但大家在一起吃的感觉真的太令人回味感慨!大家伙吃着不一定暖和的蒸饭,就着各家的菜肴,聊聊天天,谈谈心,毕业多少年以后谈起当时的情形还是津津有味。到了初三,由于是毕业班,学校鼓励住宿,我也开始了学习生活中的第一次住宿。吃饭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争先恐后的拿饭盒,拿着饭票去食堂吃饭就可以。
住宿生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住宿。主要是家里经济条件不是最好,住宿势必要格外付一笔住宿费。但既然是学校的规定,那只能住宿。
初三第一学期的寝室是一个大通铺。在一个大房间里面,放了十几张的上下铺的那种床。也没有啥专门的洗簌房间,其实就是个晚上睡觉的地方罢了。哪像现在孩子的寝室,还有专门一个人的书桌什么。晚自修结束后,径直赶回寝室,洗簌完毕后上床睡觉就可以。有时感觉住宿的人一多,其实学习环境还不如家里安静。晚上有说梦话的,打呼噜的,磨牙的,如果是一个睡眠轻的孩子的话,晚上如何能睡得好觉?我还行,这些似乎都没有影响我的睡眠。但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我同村的孩子。很不适应,而且很不幸,在初三第一学期得了肝炎,在家修养后顺留一级。一旦听说寝室里有人得了肝炎,大家都慌了。肝炎都知道,会传染的啊。尤其是我就睡在他的下铺,第一个担心的就是我。还算幸运,没有传染开。但针对于这种情况,学校也开始关注这个大通铺的问题。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我们的住宿条件就有很大的改善。一个房间就8人,感觉还可以。在一起交流,聊天还凑合吧。住宿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生病。我记得有一次感冒发烧,躺在寝室里,母亲还特地放弃了村里的农活,做了好吃的给我送过来嘘寒问暖。所幸男孩子身体素质一般都还不错,也没有多麻烦家里人。
住宿,感到麻烦的就是洗澡,以及洗衣服等。尤其是洗衣服,男孩子不擅长啊。很多时候男孩子一到周末就大包小包的把衣服往家里扛,到家里后也是扔给母亲清洗。冬天你这样干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是夏天的话,这样捂着还不臭了。所以,夏天的男生寝室往往是臭不可闻,臭袜子味道,臭球衣味道,简直了。知道干净的,只能自己拿个脸盆,放点肥皂粉在水里溶解后,把脏衣服放入其中浸泡,到中午时分或晚上把衣服清洗完了用衣架晾在过道里就可以。因为不可能把衣服脱水干净,所以那时的寝室过道常年都是湿漉漉的,一旦走快了,弄不好就会摔一跤。如果离家稍近的话,也有父母前来专门给儿子收拾衣服。但,这样的父母毕竟少。
学习生活
当时我们这一届孩子正好遇到一个生育高峰。往年每一届孩子就只有六个班级,而我们这一届竟然有8个班级。我在3班,也不是什么好班。当时的1班和6班是好班。对于好班和一般班级的区分主要是班主任的知名度。而这个1班和6班的班主任都是当时初中部的有经验的教师,很多知道信息的家长都希望能进这两个班级。而对于我们这种来自“偏远”村庄的孩子来说,一切都随缘,不用刻意。对于,老师我感觉只要他们尽心尽责就可以。那时的所谓好老师,无非是抓得严格,或者是对学生管得比较多罢了。而我们班上的主课老师都是年纪不大的,也比较开明,压力也不怎么大。当时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不久,上课也比较风趣。课后也喜欢和我们一起玩,数学老师还是我们男生足球运动的启蒙者呢。作为来自农村偏远村庄的孩子,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似乎在当时来说放了一颗卫星。考试的几门课(依稀记得是 语数外 地理 历史 生物 政治)的总分竟然名列全校年级组的第一名。把老师们都怔住了,这个小家伙是何方神圣?想不到一个来自于偏远村庄民办小学的孩子竟然考得这么好。这无疑给我们当时的班主任长脸了,在为数不多的家访中,当着我父亲的面大大把我夸奖一番。
到了初三,全校年级组重新分班。其中初三的1班和2班为提高班。我有幸进入了提高班。被分在了初三(2)班。班主任是教语文的丁老师,那一口有特色的方言还是很活灵活现,语文教学水平还是有一把刷子。而外语的张老师,是一个和蔼的老头。现在想来,我们那时太不懂事,很多时候张老师把学习英语的精髓方法都告诉我们,并且特别的以身作则,可我们呢?竟然无视。张老师要求我们学习英语就是把每篇课文都要认真的背熟,只有在背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课文。而且他这样的要求我们,自己在课堂上也是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背诵一遍。而我们竟然都认为这老头有点迂腐,现在想来是我们愚蠢!张老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从来不生气发火,每次都是笑呵呵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来还是要严加管教比较好,毕竟年纪还小,心智不够成熟。现在的孩子貌似比我们那个时候早熟多,在学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一点。物理老师是现后有一男一女老师任教,风格也迥异。但自己的兴趣在化学,对物理也有点放任自流。化学赵老师,对于我的化学启蒙作用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请参看拙作求学记:记忆中的老师们),为我以后的专业导向有了很大影响。
忙碌的初三结束后,应该参加中考。那时的中学或许是处于提高本校高考升学率关系吧,老师对我们这些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一通劝说让我们放弃中考,直升高中云云。我们这帮乖孩子考虑到家里实际经济情况,就直升了这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中部。很多年以后,问及原因众说纷纭。我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中考,凭我的成绩应该可以考取七宝中学或三林中学等重点中学,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一旦考取了离家更远,家里的开销更大,所以放弃中考,直升高中即可。其实这些同学的原因和我都差不多,都是为家里考虑的孝顺孩子。而那些城镇上的孩子,眼光看得比较远,都没有直升入高中,而是参加了中考,有些水平和我相当的孩子顺利的考入七宝中学或三林中学。
几十年过去了,偶尔会反思自己,如果,仅仅是如果,自己当初参加中考的话,没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就不一样。但不管怎样,现如今对于当初自己的选择也没啥后悔。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是艰难困苦还是一路鲜花,属于自己的路自己走,不必埋怨。
文中照片都是25年后重游中学时所拍摄,学校基础架构没有改变。食堂的外面加了雨棚,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有没有蒸饭啊?宿舍的外墙上可以看到墙皮部分脱落,房间的门窗还是原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