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小马哥在洪波微信朋友圈评论,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功能在加快测试。昨天微信大V龚文祥就爆料了公众号付费阅读界面,包括标题和摘要,以及剩余文字数,付费阅读全文。这和之前媒体猜测的基本一致。
无论是吃瓜群众,还是很多媒体,吼着 “内容变现”、“内容付费”的春天也来了,对原创内容生产者,你们的风口又来了。
但是,风口是真的来了?你是那只猪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内容付费的历史。当然缕之前,要明白内容是什么?文字,图片,视频,或单独,或组合。这样看来,遥想当年你买的杂志、卡带,租的影碟,买票看的演唱会,电影,都是为内容付费。
盗版的猖獗降低了稀缺性,互联网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卡带、影碟、杂志慢慢淡出。但是这些只是形式,内容的本质是文字、图片、和视频,换了个互联网的载体出现。
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视频的付费历史我可以简单的说一下。
刚开始视频网站推出,以短视频为主,就是行业内说的UGC(即用户制造内容)。但是大海捞针后发现,出现好的作品的概率太低。而在视频网站上除开新闻类、三俗类的视频,点击量高的是什么?答案是在2009年出现的,电影电视剧播放量稳定,而当时在播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有大热演员的播放量更会爆掉,所以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台播放影视作品的版权采购潮流来了。作为当时的参与者,盛况空前。从TVB的1000元单集,到当时业界哑口的19万一集的胡歌主演的神话。
这样,不划算啊,所以视频网站开始做付费尝试,比如,郭德纲的直播,演唱会的直播,只能说,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支付,很失败。所以大部分成本还是转嫁到广告商身上。
想想,买个网络视听传播权,一部电视剧版权采购就要花几百万,反正都烧钱,直接投资,同步播出、独家、排他权益获取,等等。当然这样还是不能发挥到最大效应,有传播渠道、有播放平台,如有专业的制作团队,那不是?
最先制作的是新闻,比如娱乐新闻,一个记者带编辑一天跑三四条,自己剪辑生产,加上天然的UGC内容筛选出来的民间性价比超高的制作团队,有了后来投资的万合天宜,《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诞生的,后面的大电影简直就是奇迹。当探索出这条路后,大IP《鬼吹灯》由腾讯投资、侯宏亮团队产出就很自然了,广告、付费会员,爆掉。
如果仔细的推敲内容付费里视频这一块,你会发现,一开始的UGC,只是催生平台的基础,金字塔里铺底的。海量的视频和用户成了筛选器,好的视频和团队浮出来,但是他们的盈利基本局限在广告费用上。到后来,他们不是被专业化团队(比如以前拍影视剧的)并掉,就是被投资,成长为专业团队。
同样,文字侧,当更多以前报业、杂志等优秀的制作者进入后,网络编辑,或者记者已经赋予了更高的要求,而产出的内容也不在是新闻复制而已,比如由上海报业集团出品的澎湃新闻。比如被百度收购的李叫兽团队,逻辑是一样的。
现在好像无数的草根内容创业者都有了内容变现的机会。真的是吗?李笑来在得到上开了专栏半年赚一千多万,你也梦想半年赚一百万?
我给不出答案,只讲述事实。
去年创玩办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线下活动,一百多人的免费活动不及一个十人的活动,免费的活动不及付费活动。付费的活动,来的人有目的,并且有质量,通过活动帮你筛选了真正的用户。而后,付费的课程,也有了第一批粉丝和付费用户。
但是要做这些有质量的活动、课程,必须要有持续的内容,比如好的分享者,不是一个,是一批;要有好的活动设计,分享者讲师讲什么?PPT做成什么样?不停的review流程,细节。要做一个百分百满意的活动我们花了几个月的锤炼!罗马还不是一天到达的。
再来看看罗振宇的“得到”。从罗辑思维一开始的免费,到后来的卖书卖月饼建立社群,不断的筛选出愿意付费的粉丝和用户。最后推出“得到”,这个高效的知识付费服务app。
你会发现,用户为整套付费的,让罗振宇长期盈利的,都是优质的内容,比如那些他代理的书,他平台内那些优质的IP产出的知识。
知乎Live上面一场可以挣十几万的也都是优质的IP产生的优质的内容,不然只是一锤子买卖。
所以来看看什么样的内容可能得到用户的买单?
我认为是优质的内容+持续的生产机制+具有优质内容运营能力的团队。
优质的内容是基础,但是持续的生产机制也很重要。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得到的背后,一个深度参与内容制作的过程,你看到的每一个平台上的分享者,IP,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运作,一个IP对应一个专门专业的编辑,而这些专门专业的编辑,都是《新周刊》、《新京报》等资深专业媒体出身的。
得到的产品设计,每开发一个IP,都会有非常深入的团队沟通,作者沟通。然后修改产品,出DEMO,灰测优化,再来一轮用户测试和沟通优化,反反复复。你们要说了,这就是互联网的产品打磨过程。
不好意思,这其实在任何好好做事的行业都这么干。最近看《大明王朝1566》的拍摄纪录片,好的电影制作过程一样,定角后,演员都会聚在演练室一起研读剧本,彩排练习后才开拍。
而上述所讲,介入的编辑也好,设计内容课程的人也好,都是运营内容的专业团队,甚至,罗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CCTV《对话》制片人。团队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他们将IP所具有的内容,打造成用户接受度很好,并且持续稳定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内容质量的稳定、频次的稳定。
所以,这整套内容研发流程,不是就一个简单的IP就完,也不是一次性行为。以为开个公众帐号,写几篇文章就赚钱估计都是没睡醒的。
大胆猜想下,未来在微信生态或者大的互联网里能够收费的是哪些?
1、以前做传统媒体转型来的,比如三联、南周、等等,主要生产和以前杂志报纸时代的内容,换一个平台形式,更加精致和互联化。
2、 微信原生的团队,比如很多大IP,主要生产知识性内容为止。
他们的共性也很清晰:有强烈的品牌属性和影响力,有足够多的可变现的流量。也就是具有海量的用户,足够的信任读,最重要的是,已经不再急需传播,说白了,不需要那么着急的增粉,抓流量去体现价值属性。
最后,你的属性决定你的未来。
如果你是一个营销号,价值在流量,关注粉丝喜欢什么,服务于广告主,就不要YY了。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价值在内容,关注自己想说什么,“老子才是专业的”,服务于读者,那么才有谈付费阅读的意义。
试想,你还在苦苦哀求,变着法的要求你的粉丝去帮你传播裂变,去增加你的阅读量,去回复让你好有互动的存在感,想什么付费,这不是相当于自宫吗?严重影响你的生长发育!
最后,容许我小广一下,经过去年几个月的测试,线下课程的制作,今年创玩将和去年社群课程的导师一起合作付费的音频内容:
《霞姐新知汇》
这是一个以新商业为切入,涵盖目前流行的商业模型、具体实操逻辑和方法的全年课程,每天花费几分钟,构建你的商业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