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说过:多数人二十或三十多对已经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以前的自己。在我看来,他们不是死了,而是被“体制化”了,体制化慢慢腐蚀着他们的心灵,进而无法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今年是我进入体制的第4年,体制内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临近退休,工作状态纯属混日子,过一天是一天,只要不少我工资就行,慢慢熬到退休。
第二类,在体制内工作了10年左右的人,和快退休的人比起来,还算有点上进心,也不过是为了利益,为了晋级,评职称。工作之余在办公室里追剧,闲聊,过着温水煮青蛙的后半生。
第三类,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满腔热情,立志要在岗位上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然而时间久了,也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成为了第二类人,目前的我就是这种状态。
体制内的大部分人的状态:麻木。对生活的麻木,对工作的麻木,仔细想来,和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相同的工作,如同机器一样的工作模式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都产生了职业倦怠。
我很害怕自己会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他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太习惯这样的生活,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老步很是惊慌失措,他努力了很久,但依旧没有办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他在临终遗言里透漏里自己的无奈与孤独:外面的变化令我难以想象。我的童年只看过一次汽车,但现在到处都是,世界在一片巨大的忙碌之中。
于是他选择了死亡,这是体制化的一个悲剧。
“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又开始依赖它。”
其实,体制化的现象不仅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也无处不在。
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丹麦摄影师peter Funch花九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实验:每天8:30到9:30,在同一地点——中央车站蹲拍。结果让人们难以相信:“人们几乎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行为,仿佛进行一种固定的仪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长期下来都是固化的,更何况是体制内的工作呢?
我们究竟是过了365天,还是一天,过了364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希望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混吃等死,消磨时光,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追求,每一年都能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们很难改变体制化的外在因素,我们可以努力克服内在因素,敢于突破“体制化”这堵墙。
王小波曾经说过,我们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此生此世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这句话如果用来说体制化,那么我们拥有体制内的人生是不够的,应该去探索体制外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