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圈里,大刘算活跃份子,经常发些鸡汤文,特别是喜欢讨论孩子教育的专题,在话吧里小有名气。可今年的这个假期好像隐了形,直到9月1日开学,他才在朋友圈里发了个苦瓜脸,并写道,“终于把侄子送走了!”。
大刘的哥哥嫂嫂,常年在福建贩海鲜产品,收入不错,但由于竞争激烈,一年到头没闲工夫,也难得回次老家。为了多赚点钱,侄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扔给了爷爷奶奶,一晃今年就小学毕业了。
假期,侄子先从江西去了福建,本来家人团聚该是件开心的事,且准备转学到福建读初中,一家人再也不分开。可没两天,孩子就和爸爸妈妈干起了架,还搞起了离家出走,惊动了警察,哥哥嫂嫂没了招,找大刘求援来啦。
大刘觉得侄子常年留守在家乡,用他的话说是个父母双全的“孤儿”,颇为可怜,接到身边来照顾、开导,义不容辞!
侄子却没想象中好相处,半大小子鬼主意不少。大刘买好吃的,去好玩的,竭尽所能地想讨好他,但侄子好像并不领情。一个礼拜催上几次,才肯洗一次澡不说,家里做的饭菜总嫌口味差,不时从外面带可乐和油炸食品;出去玩也总嫌档次低,一不注意就往网吧跑,不去找,就从不记得回来。
侄子从福建过来时,随身带了一张银行卡,随时可以去自动取款机取钱。原来在江西老家的时候,他父母也是通过银行卡汇钱,爷爷奶奶不会用,都是他去银行取,爷爷奶奶宠他父母不在身边,只要卡里有钱,他想买啥就买啥。这次从福建过来,他爸爸妈妈卡上又打了好几千块钱。或许,对他而言,这张卡就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库。
侄子留在大刘家里的话,除了睡觉,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电脑或手机游戏,看书、做作业的事就不要想了,搞得大刘自己的儿子也天天跟在后面瞎折腾。更可气的是,有次大刘看到侄子半夜三更还在电脑前玩游戏,强行断了网。侄子第二天竟然在喝了一半的可乐里撒尿,然后哄自己的小堂弟喝。小堂弟觉得味道不对,不肯喝,还挨了耳光!气的老婆带了孩子去了娘家,假期再也没肯回来。
侄子的到来,搅得家无宁日,大刘几次要把侄子送回福建或江西,但哥哥嫂嫂一再哀求,说自己没文化,孩子学好学坏全靠大刘的帮衬了。他们说,大刘家里学问最高,不管大刘用什么手段,花多少代价,只有孩子能改改毛病,他们都认!
我不知道大刘这个教育专家最终取得了多少成效。但看着大刘在朋友圈里发的苦瓜脸,却很为像大刘侄子一样的孩子们担忧,他们的未来会在哪里?!
2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是啊,有一个像大刘侄子一样的群体,他们在这世界的最边缘,爸爸妈妈和整个世界似乎都在遥远的天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在我的家乡,甚至在全国,这样的孩子都还有许多。
2015年6月,国内首部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有4.3%的孩子,即近260万的留守儿童一年接不到父母1个电话;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联系一次的有1519万。大人们因为生计来到大城市赚钱,孩子则被“遗弃”在乡村,交给老人照料。
“隔代养育”已经成为基层农村一个非常显著的社会问题。村子里的隔代老人,因为眼界和观念的差距,已经无法给21世纪出生的孩子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而老人本身的健康问题,以及衍生出来的留守儿童与隔代家长的人生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家长都是农村出身,来自偏远贫穷的地区,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家长对留守儿童采取重养轻教。尽量在生活上予以满足,在学习上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就是耐着性子看着孩子写作业,至于好与坏、对与错不关心,处于“两无”状态(无人督促、无人辅导)。这些家长普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就行了,严重忽略了这些留守儿童心灵上的荒芜。
其实,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为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是不能偷懒的,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我问过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最多的回答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可你去问留守儿童们一个问题,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希望爸爸妈妈陪在我身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时间,同一种答案。这来自心底最朴实真诚的呼喊,听者无不泪目。可为什么最亲近的父母却总是置若罔闻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个说法:孩子0-3岁时,父母要付出100%的努力,3-6岁付出80%的努力,6-12岁付出50%的努力,12-18岁付出30%的努力,之后就可以彻底放手了。
而我们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却完全搞错了。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交给老人照顾,付出顶多20%;却想在孩子大了之后通过100%的控制让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
但没想到,养育孩子,搞错了顺序,当初偷的懒,加倍也无法弥补,都变成巴掌,扇在自己脸上,火辣辣的疼。
3
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读书似乎是学校的事,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所以现在乡下很多父母迫于生计,不负责任的把孩子“遗弃”在乡村,依然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丢给学校。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早已不能与当年可比了。
据大刘说,侄子在刚进小学时,就很顽劣。有一次,把同学的作业本撕了,被老师打了手心,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大闹课堂,非逼着学校赔了100元钱才了事,老师也因体罚学生,被通报批评。结果小孩成了学校没人敢管的小霸王。或许,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的确都有个不讲理的原生家庭,“养不教,谁之过”,值得反思。
留守儿童大多敏感自卑,又争强好胜,一不小心闹个离家出走或自杀自残,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学校和老师都吃不了兜着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现在,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弥漫着“在家中,老人舍不得管;在学校,老师不敢管”的气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任其野蛮的生长,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有人说,“很多留守儿童未来5到10年内会来到城市,这些心理上可能有暗疾的孩子会成为你的邻居、同事、朋友,34%的孩子有自杀倾向,而自杀的另一端是反社会,所以不要以为留守儿童离我们很远,5到10年后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帮助他们就等于帮助自己。”深以为然!
谨以此文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们的关注,并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面对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