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想起了人工智能是如何识别一只猫的故事,当初科学家告诉计算机“猫”的定义:比如,头是圆的,有毛,身体有四条腿,有一根尾巴等一共几百个参数。
然后,程序开始测试,但是发现效果不理想,人工智能还是无法准确地识别一只猫。因为现实世界太复杂,一个人穿了猫的服装在商场门口做促销,这算不算猫?动物园里的一只老虎,是不是猫呢?
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深度学习”,科学家让程序观看了1000万个有猫的视频,此时计算机在任何角度,都有了自己的对猫的理解,然后,终于学会了精准地识别一只猫。
而我们读书就有点像“深度学习”,比如,老师只教了你一句儒家的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然后,你的反应就是:“哦,很有道理,小到管好一个家,大到治理一个国家,都要从自己做起,然后身边的人就会向你看齐,结果大家都变得更好了。我好像懂了。”
可实际上,你感叹完之后,第二天,你还是你,不会有任何的改变。虽然,这个句子你没忘,但是它背后的意义,你很快就全忘记了。
但是,如果你读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你就会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不一样的理解,因为这四本书就是从成百上千个不同的角度,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到里,从里到外,从仁君到暴君,从致圣到致恶,从君子到小人,来描述、论证儒家的理论。
这个过程就如同人工智能学习了1000万个视频,无论从生活里的任何角度,你都能发现“修身”的影子,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你的周围。
这个时候,这种理念已经植入了你的意识,你开始比对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君子之道。也就是说,你被“洗脑”了,你被洗成了“要行君子之道”的人。
据我读书的经验,大部分书里阐述的道理,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道理,比如,孔子说孝顺:“父母唯其疾之忧。”除了生病之外,就不要让父母去担心你其他的事了,就是孝。
这个道理,不用读《论语》,人人也都知道,但是,做到的人却不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这个道理“洗脑”,这个道理没有深入他们思维的方方面面,所以本质上,他们就是没搞懂,自然也不会去做。
如果他们把四书都读完了,这个理念就会进入他们的思维,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此时,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孝顺父母。
所以,持续地读书,就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教育,持续的自我“洗脑”,最终,书里的内容才能内化成我们的知识和智慧。
读的书很快就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同一间办公室,同一批入职的员工。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进步飞快,仿佛一夜之间就了解了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还拥有很多业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