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
这是白茹云2017年登上央视诗词大会的开场白。
说来很惨,她和诗词的结缘并不美好。
那时她不过十来岁,自己的二弟八岁,脑袋里突然长了一个瘤,一发作就疼痛难忍,只能使劲捶打自己的脑袋,常常是头破血流。
白茹云的家里很穷,没有办法给弟弟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很多时候就只能这样忍着。做姐姐的她,心里非常难受,每次看到都拼命抱住弟弟,求他停手。
有一次,她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哭着跟二弟说,弟弟别打了,姐姐给你念首诗吧,听了诗你的头就不疼了。那是她在学校刚学的一首很简单的《咏鹅》。十来岁的她像一个老母亲一样抱着八岁的弟弟给他念这首诗,边哄边念,一遍又一遍。没想到,渐渐地弟弟还真就慢慢安静了下来,呆呆地看着姐姐在那绘声绘色的念诗。
从那以后,白茹云就用念诗的方法来安慰弟弟,可是限于自己也没学过几首,只能变着强调,把自己会的几首诗反复唱给弟弟听。
白茹云家里孩子多,却很贫困,成绩本来优异的她不得不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她本来在自己本村的小学代课,可是后来正规院校的师范生普及了,没有文凭的她只能下岗。无奈之下,她选择了去北京给人当保姆。后来年龄到了,又被叫回家乡结婚生子。要是一直如此,倒也还算安慰。
可是命运对她真的太无情。33岁那年她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癌。这样的晴天霹雳,让她痛不欲生,可是看着自己的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她知道自己还不能死,她必须治疗,不然女儿会跟她同样的命运。
别人治疗都是家人陪床,可是她却只能边打工边治疗,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只能是挣一点,治一点。她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竭尽全力地省钱。可是治疗癌症实在痛苦,长期的化疗,让她的耳朵听不清了,嗓子也哑了。
每次在医院治疗的时候,为了省钱她都没有住院而是住在了医院大厅的沙发上。夜幕降临,孤苦伶仃的她实在寂寞,就想看点诗词。她狠下一条心,花了5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诗词鉴赏》。盗版书里错字很多,她就借用女儿的字典,一个个地查,一个个地纠正。
读诗的时候,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只不过当时是念给弟弟听,现在是读给自己的。她像当年劝慰弟弟一样,安慰自己。她喜欢大声读出来,唱出来,虽然唱得不着调,但还是坚持唱。一首诗唱完,自己常常是泪流满面。
多年来为了治病挣钱,白茹云换过无数的工作,折腾了不少“生意”,但是经济条件依然难以改善。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她可以在野外尽情吟唱抚慰她的诗词。玉米,棉花、羊,黄瓜,都是她的听众。几年下来,她记住了上千首诗词。
我不知道当时她念的是哪些诗,最打动的她的是哪一首。但我想,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出场时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肯定给过她很大的抚慰。
白茹云应该没有学过心理学,可是她调节心情的方法却非常符合诗词疗愈的心理学方法——要大声读出来,唱出来,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白茹云用诗词抚慰了弟弟,也安慰了自己。她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我决定学习一下白茹云用诗词疗愈的方法。
比如,职业倦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唱: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浮躁、功利的时候,就念: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工作开展不下去的时候,就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越过山丘有了一点小成绩的时候,就说:
立志欲坚不欲锐, 成功在久不在速。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骄傲自满,瞧不起人的时候,就读: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努力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就学: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愤怒,咽不下这口气,就喊: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孤独前行,就讲: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今天经历的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古人也都体验过,诗词中有大量的词句和我们共情。这是传统诗词给我们留下的专属中国人的情感宝库。
最后以教员的一句诗给这场诗词疗愈之旅升华一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