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结和反思的结果,矛头都指向情绪管理,其实我的行动力并不弱,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片面的认知和情绪管控不当导致的疏忽造就了如今的习惯性拖延。
18年大四毕业,当时的状态已经不再适合留在家里了,果断选择去深圳就业,那是个接纳非985的包容性平台,可以让我在进行社会实践性实验的过程中,依然有能力和金钱的保障(其在自我情绪疏导的重要性后文会陆续提到)。长久以来我致力于婴幼儿时期及青少年时期家庭矛盾的创伤归因及自我恢复理论的实践性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与情绪相关联的心理学问题源头皆可归结为内心安全感的缺失。结合自身而言,具体体现在婴儿时期第一次表达自我向外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幼年时期父母陪伴的欠缺,青少年时期家庭裂痕创伤的恐惧,家庭极端性片面性教育的引导,以及贯穿整个成长期的隔辈人的溺爱。而自身的早熟导致对外界情感的需求量与日递增又造就了负反馈持续性完整性的闭环,所以心理疏导是一个长期持续且没有办法根治的缓释,只有从根源性的“再生重塑”才可以解决问题,而不是“克服障碍、自我约束“。但“再生重塑”实行起来不仅需要个人在能力提升的进度上匹配年龄,更需要以接受“重塑”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家庭为支撑,前者对于在情绪管控较弱的人而言极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透支,后者与社会大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因此边缘性人格根治失败的难度在于创造一个可根治的前提。
在我所接触到的案例当中,技能与情绪控制能力在个体中的极端发展尤为常见,他们大多聪明敏感,较同龄人更为早熟早惠,对自我要求高,在个别方面有显著的创造力及成就,且难以接受外在可衡量技能屈居人后。因为聪明敏感,所以在成长时期对外界情感的需求量超于同龄人,但大部分儿童的能力尚且达不到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前提,所以这类孩子往往是最易被忽视,也是最容易引发安全感缺失的,情感积累以负反馈居多;但由于早惠,这类孩子经常在诸如考试、学历、才艺能外在能力的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外界在能力方面给予的认可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情感输入,尚无分辨能力的孩子自然会因为人的天性使然,通过学习等方式积类认可,并作为一种“替代品”,源源不断地对于曾经缺失的安全感加以补充,而正反馈在中和负反馈的同时也导致我们对能力的“自我认同”门槛随之增高,花费相同的时间精力,难以取得与往日相同体验的快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感负反馈的加剧,我们开始明白替代品始终只能“替代”,我们开始正视曾经缺失过的安全感。
通常我们面临的两个选择,扬汤止沸或釜底抽薪。正如前文提到的:重塑“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而“重塑”是一个会遭遇退化及清零的过程,会经历现有状态及能力的停滞,以便集中精力应对问题。这对于靠能力源源获取自信的人,前期收获的效果很可能杯水车薪,因此家庭的支撑尤为重要。但当现状不足以达到要求时,心理咨询也不失为一种根治的匹配手段,本文后续将结合自身的三段经历,具体论述两种方法的合理匹配界限。本文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成熟不客观之处欢迎指正,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