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米什卡终于悟到现在只不过是过去顺其自然的副产品,伯爵也清醒地认识到,塑造未来的正是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时光的流逝中所处的位置。” ——《莫斯科绅士》一九二四年
除却偶尔带入的回忆,整本书按非常规整的时间顺序完成,前后跨度32年。
32年,伯爵从最初几年的心灰意冷,到后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最终“越狱”使自己重获自由;
32年,伯爵经历了从青年到头发花白,在酒店看似静好的岁月中,收获了人生宝贵的友情亲情爱情。而实际上外头苏联正经历的种种变化,也和伯爵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2年,伯爵在酒店中模糊了时间,却也成为了时间的朋友,像一位旁观者,见证着历史变迁。
伯爵作为出身上流社会,又经历过国外生活和文化熏陶的人,拥有良好的修养、不可逾越的原则,以及天赋和癖好,所有这些使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优雅、幽默、自律、独立、有理想、有才华、能屈能伸,也恰是每项品质决定了伯爵的感情生活,进而构成了他的命运节点。
不可或缺的友情
在我看来,伯爵有三段重要的友情。
米什卡。这段贯穿伯爵从青年到老年的友情,不经常联系但从不会生疏,通过对彼此理想的理解而维系。米什卡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他的爱是饱满而炙热的,对伯爵、对卡捷琳娜、对国家。
我相信没有人会忘记,当米什卡看到,仅仅是因为对面包的一小段描写,使得出版社表现的战战兢兢,而面对同胞们亲手毁灭国家的文明,却无人敢发声时,他那不可遏制的愤怒。也因此他被流放。而他不惜用几年的时间,完成所谓的大项目——将所有他所知的名著中提及”面包“的段落摘抄成册送给伯爵,作为对社会反抗和讽刺。
这个倔强地坚持自我的人,也是伯爵的镜子,如果没有被软禁,那么在时代的洪流中,有很大的可能伯爵也会有类似的轨迹。
三巨头。在被禁的第四个年头,伯爵一度想要结束这看不到希望的囚徒生活,然而蜜蜂们竟带回来了有故乡苹果花味道的蜂蜜,重新点燃了让他活下去的光。他知道,已经身处不可改变的逆境,能屈能伸亦是绅士的品格。
伯爵凭借自己察言观色能力和敏锐的味觉,在酒店的餐厅当起了侍者,也因此他结交了餐厅的埃米尔和安德森。三巨头第一次正式合体,是三人历经几个月终于凑齐了法国海鲜红烩的食材,由此高级吃货们在美食面前确认了眼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正是有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使得伯爵的工作生涯不至于乏味。
尼娜。年幼的尼娜像一个小精灵一样,面对优雅的伯爵,尼娜以请教公主的礼仪作为开场白坐到了伯爵对面,二人从此开始了一段忘年交。即便在当时,年纪小小的尼娜就已经表现出她身上一些独特的品质——专注、好奇和独立的思考。
尼娜成人之后两人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仓促的,事实上也只发生过两次而已。第一次,尼娜正要去乡镇普及生产集体化,时代让她变得严肃正义,对她正在做的事情充满激情。是的,这就是那个尼娜呀,但这同时是危险的,因为她是那么一心一意,所有的幽默感都消失了,伯爵当时就表现了他的担心,也预示了之后尼娜并不平坦的命运。
第二次,尼娜准备去荒远的地方找自己的丈夫,她将自己的女儿交给伯爵暂时看管一阵子,没想到女孩就此成为了伯爵生命的一部分。
温情脉脉的亲情
索菲亚。其实并没有想好如何形容这一份亲情,伯爵一定也有一些莫名其妙。本来是帮尼娜临时看管索菲亚一个月,谁都没想到尼娜再也没有回来,索菲亚就此一直待在伯爵身边。
从开始面对索菲亚的不知所措,到后来他们有了专属两人的饭前游戏,“父女”二人有了属于亲情的默契。她受伤了,伯爵不顾一切地将她送去医院;她跟指挥家学钢琴,他以为那小子对她动机不纯而差点要教训他;她去演出比赛,伯爵准备好庆祝香槟在午夜徘徊等待,试图从别人的描述中了解比赛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所有这一切,不是亲情,不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还能是什么?如果说其他人,是伯爵选择是否要结交,而索菲亚,这个闯入伯爵生活中的女孩儿,带给了伯爵不可替代的人生体验。而也正是永远存在于伯爵柔软记忆中的妹妹,给了伯爵能够接纳爱的能力。
亲情,也许是最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恰到好处的爱情
安娜。伯爵和安娜的初次见面,没有一见钟情,而是因为伯爵的幽默调皮充满了斯嘉丽和瑞德式针尖麦芒的意味。之后的几十年,二人也并不是一直普通意义上的爱人,他们更像是精神伴侣。那些重要的人生时刻,彼此哪有缺席过呢?有多少次,安娜在伯爵的身边,帮他抵挡了来自外界的伤害?又有多少次,安娜代替伯爵在索菲亚身边,使他对女儿的爱更加完整?
在任何时代,知名女演员都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剪影。安娜也不例外。她的一生起起伏伏,从荣誉巅峰摔落谷底,再到稳稳拥有属于自己一席之地,当一个女演员抛弃年轻时候的轻浮成为一个成熟女人时,她身上因有太多岁月的沉淀而更有魅力。
当书末的“她”出现在小屋的火炉旁,不免让读者热泪盈眶,感慨伯爵的一生也算得上是完满了。
生命中的过客们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举足轻重的角色:奥希普、查理斯、维克多、玛丽娜等等等等,他们的出场昭示着时代的变迁,更加是伯爵最后出逃中重要因素。他们因伯爵的魅力而和他成为朋友,或多或少被伯爵影响或影响了伯爵。他们愿意帮助这个酒店的侍者,优雅的绅士,其实不仅仅是为他,也是为了信念。
“而这个信念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哪怕最细微的举动,为恢复这个世界的秩序出一把力。” ——《莫斯科绅士》后记
还有一件事值得说一下,在我看相关资料背景的时候,有两件事让我很意外:其一是书的作者埃默·托尔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并且头衔之一是金融家;其二是书是2016年出版的,我一直以为是上世纪末的书。意外的原因是这本将1922~1954年的莫斯科描绘的异常生动的小说竟是近几年出自一位美国人之手。而作者本人耶鲁本科、哈佛硕士的学历,加之据作者所言小说经历了近十年的构思打磨,或许是最好的备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