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参与【人生关键字】系列第三期【始】主题征文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天上月圆,
碗中汤圆。
花好灯好人人好,
月圆人圆事事圆!
1,碗中汤圆。
吃汤圆是其中的一个习俗,现在超市卖的汤圆一般以糯米粉和成的糯米团为主,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配料,如芝麻,花生,豆沙等为馅料。
小时候母亲做的汤圆又大又圆,以做饭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和成的粘米团,里面是没有馅料的。把生姜剁成姜末,在锅里头放山茶油再把姜末放到锅里炒香,加盐,放水煮。待水煮开后把做好的粘米团放到水里煮,直到汤圆浮出水面就可以盛来吃,喜欢的可以加香菜更美味。
曾经在重庆吃过用粩糟煮没有馅的小汤圆,甜而不腻,还带有桂花香味。不知道是汤圆好吃还是粩糟的作用抑或是桂花香,女儿每次吃汤圆都会对重庆的汤圆念念不忘,我曾多次亲自动手屡屡失败,怎么都做不出重庆吃时的味道。
重庆汤圆的味道有点遥远了,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上海嘉定区南翔古镇的汤圆。南翔小笼包好像挺出名的,但我还是喜欢南翔古镇的汤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雨纷纷,我和女儿漫步南翔古镇,记不清叫什么街了。就知道一条街都是在卖汤圆,我们选了一家店坐下,那家店是边做边卖,也就是你下单了才做,因为馅料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店家是根据你选择的馅料来下锅,我们选择的是肉馅,什么肉也已记不清,因为后面我又去买了另一种馅料的打包带回来煮。在南翔古镇再次邂逅这么大的汤圆,就像小时候母亲做的汤圆,只是小时候肉是稀罕物种。
2,赏花灯。
2020年的元宵晚会观众席空无一人,是史无前例一场没有观众的晚会。
疫情三年,经历了什么大家心里很清楚,今天终于迎来了万家欢乐的时刻!
三年来第一次这么热闹,街上大部分人都不戴口罩了。全国各地都在欢天喜地闹元宵,我们家乡也不例外,元宵节目繁多。
“菜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元宵前,村民们开始制作菜花灯。按照惯例,当年结新婚、添新丁的人家,均须办迎灯花酒,制作各款菜花灯,前往宗祠祭祖。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摆宴燃烛,庆祝上一年的丰收,祈祷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元宵佳节采摘盛开的油菜花,制作成菜花灯,结成长龙环村游行,庆祝油菜丰收,年年岁岁乐此不疲,继而各村各姓争相效仿,遂成民俗。菜花灯含意美好,“菜”寓为财,“花”寓为男女丁口;篾圈花环寓为“繁”,石菖莆寓为昌,连接起来寓财丁兴旺、繁荣昌盛之意。
还有“火把节”,“扫街灯”等等,每个小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还有“上灯”(赏灯)习俗据说颇为热闹,我倒还没有参加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余年。
客家人初迁来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元宵节期间热烈庆祝,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
3,舞火龙。
我看过最为壮观的要数龙舞(火龙),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火龙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表演开始时,“火龙”会在鳌、鲤、虾、绣球等的引领下出场,先绕场三周,寓意“金龙出洞”,然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随后由几十名赤膊大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引领下舞动游走。
“火龙”被点燃后,首先从嘴里吐出火珠,接着龙身喷出缤纷焰火,漫天光彩辉煌,铳炮、鞭炮、鼓乐齐鸣,构成声光强烈、情境壮观、群情欢腾的盛大场面,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
4,文艺节目。
在城区举办“嘉应古城”元宵展演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力。
在老街进行花环龙、舞狮队伍巡游表演,夜间将增加百家姓灯笼队伍,与市民进行互动,增添节日氛围。
在足球文化公园广场还会举行“金山圩日”活动,现场设有商品展销、特色美食展销、兔年幸运门打卡、游园活动和猜灯谜活动。
写在最后: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势怎么变化,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不会变,老祖宗留下的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过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彰显文化特色的元宵节,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让元宵节更富活力!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更是祖国山河无恙 国泰民安 繁荣昌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