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曼谷,必不可少的一处观光点是处于市中心的四面佛。这儿常年烟火缭绕,香火不绝,大量的善男信女来此参拜,向佛祖祈祷内心的愿望。我饶有兴致的站一旁,突然发觉真正有趣的,不是佛像,而是怀有各种人间欲望的男男女女。不同的人,带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匹配不同的颜色,于是这块熙攘喧嚣的巴掌之地,在我眼里突然变成了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彩画,突然想到,毕加索那些震撼人心的抽象画,是不是就是把人们内心欲望的颜色直接泼洒出来即可。
在众多渴望中,有极大部分是求姻缘的.有不少是情侣,携手同行,共同请求佛祖祝福他们的爱情。按惯例,祈祷后,他们会买一个同心锁或情人结,两人写下共同的心愿,然后挂起来,以作为两人爱情的见证。
突然,有个邪恶的念头,冷嗖嗖的钻入我的脑海,这些拜了佛,挂了锁的情侣或夫妻,肯定有不少已经分了,以当下飞升的离婚率来看,我的猜想有一定道理。多少情侣信誓旦旦的在佛祖面前立下相亲相爱,永不分离的誓言,但又有不少在不久后便分道扬镳,头也不回。人们常说自己心中向佛,并且心存敬畏,但如此看来,岂不是有很多人曾在佛祖面前大言不惭吗.
为何佛祖的宝相尊严,情人锁的烂漫神圣,仍然阻止不了人们情感的冷却和凋零呢。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它就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我们就像漂流在水上的浮萍,就算你俩一开始相连在一起,但在急流的冲刷下,浮萍间脆弱的耦合怎能抵挡水流的冲击呢。
我想,人与人间情感的脆弱,在于我们缺失了察觉对方内心细微悸动的敏感度。在一个越来越讲究“快”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吸引,越来越取决于表层的感官吸引,这是一个颜值为王的时代,两人能否结合,得看对上眼那刻,两人体内能激活多少类似于苯基乙胺或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但化学物质的浓度很容易消退,一开始再漂亮,再吸引人的脸蛋,看久了都会无感,就如再可口的美食,吃多了你都会想吐。这就解释,为何明星间的婚姻老是问题频出。
帅哥美女对上眼的那刻,干柴烈火,一点即燃。火大,烧的也快,维持热度的方法就是不断加材。秀恩爱,求神拜佛都是表面功夫,它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仪式化的方式增强两人的认同感,但就如同给爱情打了肾上激素,不治病根。
人与人情感淡漠的病根在于无法感受对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这种内心深处不安的悸动,不是两人携手走一起就能体会得到的。这种敏感,这种体察,是人情的氧气,一旦失去,我们的情感会在窒息中消亡。
有种无情的伤害,我想你我都曾体会过。有时候,对方一句无心的玩笑,一次无意的忽略,一个疏忽的眼神,都可能变成一根针,在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狠狠的扎疼你。如果内心的敏感度不足,你便无法察觉这种伤害,而且当对方受伤时,你还会觉得自己很无辜。是看有多少爱人分手时,不都将过错抛到对方身上。
在当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话相当无力,一切分手,决断,不都是从眷属开始的么。你成眷属了又怎样,没有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白头偕老”只能是一句空话.人与人的情感,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必不可免的,就像世界无法避免摩擦力的存在。既然摩擦冲突无法避免,那么施加润滑才可让我们顺利前行。
就事论事,商议妥协是人情的润滑剂。我最害怕的一种情况是,有问题时对方不说,而是认为你应该“会做人”,要在他不说的情况下,主动的去理解他,解决他的痛苦。这是毫无内心敏感度的体现,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察觉你内心深处的想法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困惑,压力和委屈,都奔波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路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不可免的会与他人的利益产生冲突,这时最重要的是把问题摊开到桌面上,在开诚布公的心态下共同协商,除了极少数难以调和的“国仇家恨”外,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商量解决的。
在当下快速浮躁的环境里,心灵敏感度是第一竞争力。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早已不是以前凭借个人英雄主义就能单打独斗的时代。任何人要想有所成,与他人协作配合是比不可少的,谁最能实现与他人的顺利协作,谁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大。
有个故事,叫二十级床垫的敏感度。有位王子励志要娶一位公主,他向巫师请教,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公主。巫师给出三个条件:一,她对所有人都有礼貌。二,她对穷人和富人都有关爱关心。三,她的皮肤要异常的敏感--怎样的皮肤才是敏感呢,你在二十层的床垫下放一粒豌豆,真正的公主睡上去能感觉到豌豆的存在。王子见了很多公主,她们都没经过测试,特别是第三个测试。最后是一名女仆通过了所有测试,女仆机缘巧合下在床上睡了一晚,被二十层床垫下的豌豆搁着了。最后王子娶了女仆,从此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有意思之处在于,它提出的三个条件,特别贴合一个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对人有礼貌是我们大小幼儿园老师就教给我们的,但你放眼四望,是不是到处都充斥着不文明的行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插队不一而足。
第二点,无论穷富,一律一视同仁。这点在我们中国这一物质社会更是像大熊猫一样稀缺,我们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制度尚未完善,人们对那些“不择手段”的成功者顶礼朝拜,而对那些坚守底线而无法获得世俗成功的人,冷眼相看。像孔子最欣赏的高徒颜回,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在当今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氛围里,这种道德追求者,是否还能得到众人的尊重?
第三点要做到则更加困难,内心必须相当敏感,才能捕捉到随身所处环境中,那种及其细微的波动。内心感触迟钝最明显的例子是朋友圈,很多人在朋友圈里秀恩爱,晒幸福,目的就是要引起他人的妒忌和羡慕,也就是他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或郁闷之上,为何人们总是希望秀恩爱的人“死的快”呢,就是因为当事人不顾及旁观者的感受,进而引发他人的反感,秀恩爱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诅咒。最近有位以前经常秀恩爱的明星婚姻破裂了,围观的吃瓜群众纷纷表示惋惜,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人们那些廉价的同情语下面,埋藏的是喜悦和乐见其成的情绪。
此外,很多人内心迟钝,以致于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楚。他们聪明,有成就,但并不快乐。这和他们从小丧失快乐的定义权,长期感受不到内心真正的需求有关,于是我只有不停的取悦,满足他人,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就该受罚,就不配得到爱。而取悦他人,是不可控的,无止境的;他人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无自我的人,无自己的人生,是他人的傀儡,他人的容器,是僵尸。
“你还是一个人?”,”赶紧找个女朋友“。此类催促和疑问,我根本就不屑一顾。如果能活的开心,一个人又怎样?如果没有情同意和,找另一半又有何义?中西方各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他们各自的人格精神,在中国,这个字是“仁”,拆解开来就是“二人成仁”,“仁”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但正如该字的构造所示,这种价值必须由两个人以上才能体现,因此一个人要牺牲自我,成就他人才称得上“仁”,于是我们自动变成他人的奴隶,接受他人眼光的鞭打,活着不是为了寻求自我满足,而是取悦他人的目光。很多人活的很累,累就累在你要为别人的价值观当牛做马,你不敢停下来,因为别人的眼神,别人的评价,就如高高举起的鞭子,一旦你为自己喘口气时,“啪”的一声,鞭子便狠狠的抽到你身上,被抽后还会换来一句“畜生,就爱偷懒”。
最能体现西方价值观和精神取向的一个字是"I", 任何人,就算对英语一窍不通,或许都能理解,"I"是“我”的意思。在西方语境中,“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几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I"都得大写。”I“ 就是一个大光棍,它要强调的就是“我一个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自由主义,强调人格独立,个人意志,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永远排在第一位。我活着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没有个人的幸福和利益,那么所谓的“集体利益”就毫无意义。西方文化突显个人价值,于是在人与人间形成了良好的边界效应,我的地盘,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尊严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进行侵犯,一旦侵犯,我必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边界的存在使得每个人获得了充分的活动空间,有了更大的自由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近代,任何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出自于西方,这也是为何,西方人比中国人活的更从容,更富有生气。
摸摸自己的良心,试问一下,你是否在为自己而活!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849961-4828f03d6ed6e1a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