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他的到来,意味着春寒皆去,天气渐暖,此时的雨水,已经褪去寒冷,微微细雨中隐藏着丝丝微暖,润化着准备劳作人们的心。关于谷雨的诗词有很多,而其中就意境来说,已经臻于化境的该属北宋仇远的《浣溪沙》:“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描绘了一幅浓墨相宜,春色满园的画卷,横铺在人们面前。此时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万物都已经开始蓬勃生长起来,逐渐迎接夏日阳光的沐浴。在南方,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提醒人们,暮春已至。这时的南方气温升高较快,人们已经褪去臃肿的衣服,轻快舒适的贴身小衣缓缓落在人们细滑的肌肤上,感受暖意的环绕。而对于高海拔高纬度的各地区来说,春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探春时节来临了。
按照古人智慧总结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谷雨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时节,静以承阳的浮萍开始生长。在文天祥的诗歌力,浮萍作为一种四处飘零的植物,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而在此时节,它成了人们感应谷雨节气的典型物候,与人们对与时间的认知紧密结合起来。紧接着布谷鸟开始催耕,布谷之声不绝于耳,磨镰扛锄,下地耕作,欢歌笑语在田间地头不绝于耳,感受着春日里最后的时光。紧接着桑叶开始生长茂盛起来,蚕事既登,桑树上戴胜鸟随处可见,充满着虫鸣与鸟叫,奏着欢快的旋律,看着人们在辛勤劳作,仿佛在加油打气一般。
从字面意思来讲,谷雨必定和雨水密不可分,俗语道:谷雨节气,时雨将降。所谓时雨,有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应时而至的雨水,二是指飘忽急促的雨水。《孝经纬》曰: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净明洁也。雨水的滋润,给大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同样也给我们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观雨的好时节。谷雨时节看雨,不必担心淋了冷雨受寒,不必见雨起意伤怀,抬眼望去,天街小雨润如酥,春绿带雨,烟雨朦胧,若是在苏杭地区,更能体验一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朦胧之感,在小桥流水的小镇上,驻足观看,想着戴望舒先生写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寂寞的雨巷”,当别有一番情致。《礼记.月令》载:“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也就是活,在这个月里,生命之气达到鼎盛,阳气弥漫,草木里曲的直的都冒出地面,勃勃生长。有诗云:春物芳草似天台,飘香野花遍地开。河边嫩柳垂金线,出水鸳鸯两岸排。渔翁背网沙滩晒,大雁归北小燕欢。
这个时节江南地区秧苗出插,作物新种,最需要的就是雨水的滋润,谷雨的降水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也是巴山夜雨出现最多的时候,“蜀天长夜雨,将槛已朝晴”这种夜雨昼晴的天气,对大春作物的生长和小春作物的收获都是颇为适宜的。古人从鸟之语花之香中领悟到“花木管节令,鸟鸣报农时”的农耕智慧。俗语道:“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刘禹锡在《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人们心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化身,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牡丹兼而有之,形成了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虽然中国人的插花习俗一直是恬淡虚无,但像牡丹花这样的淡雅华美,必为士人争相仿效。
谷雨节气的南方,采茶是必修课,陆羽在《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也就是说,早在中国唐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春茶的采制,对我们当今茶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传说在谷雨节气到来的这天,采下的茶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在谷雨这天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来喝,“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这首《西湖竹枝词》即反映了当时明代种茶之风的盛行。有民谚曰: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叫“明前茶”,茶小产量低,而谷雨节气气候湿润,加上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小芽可以迅速长成鲜叶,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是采茶制茶的大好时机,此时采制的茶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明代许次疏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明代学者文征明也说“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茶之清凉,之甘醇,之鲜嫩,赢得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好评,成为身份文化涵养的象征。谷雨时节采摘的茶叶,细嫩清香,味道上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而在谷雨时节,同样惹人心醉的还有风,天朗气清之时,则是惠风和畅,温柔的清风拂过面颊,踏青访绿,寻“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的春光之景。所以谷雨时节的春风春雨,俘虏了太多文人笔墨,早已经浸入传统文化的骨髓,成了某种浪漫的文化意象。
而谷雨谷雨,重点在谷字,古时谷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谷雨不种花,心头蟹在爬”,“谷雨前,好种棉”,这些生动的民谚寄托着人们对于节气和时令的敏感程度,我们讲春种秋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农人们披着蓑衣,肩扛锄头,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在斜风细雨中,洋溢着播种的喜悦,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时至暮春,播种也已经渐进尾声,此时雨水的滋润以及农民的劳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务农者对于造物主恩赐的感激,同时也体现了顺天应时做出的生活安排。
在食俗上,北方的人们在这天讲究吃香椿,北京有句老话:“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即谷雨前后是吃香椿的最佳时节,此后因为香椿衰老而无法食用,而着谷雨食香椿,冠之以美名,“吃春”,享受春日里的最后时光,而我国也是唯一一个以香椿入菜的国家,栽培历史2000多年,别具一格。而在谷雨时节最有文化意义的就是送春诗了,春将离去,大好时光也即将逝去,古人惜春恋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落寞之感油然而生,因此作送春诗与春天告别。“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送春诗的习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谷雨是属于现代乡村的,属于大自然的,属于汉文化圈的,但是在城市里仿佛遥不可及,如今的快节奏生活,已经打乱了人们正常的作息,而古人的节令,却孜孜不倦地在唤醒和暗示着人们,造物主希望人们驻足观看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