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最近学校实习名单已经下来,很多学弟学妹都要去医院实习。一到这个点,就会是大家比较焦虑又忙乱的时候,一些学妹问我“学姐,有点担心,又有点迷茫,不知道将来是什么的样子”,我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纠结在很多时候也是无事于补,唯一想说的就是面对前路,不要纠结,留着所有的力气变美好。
二十出头的年纪看似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没有家庭的羁绊,可以纵情潇洒,但也有为了考研到底去哪所学校,备考,毕业找什么工作而担忧,很多人怀揣着这种迷茫,或者时光尚早,在大学玩啊,纵情快活啊,逃课,等到毕业找工作,发现HR对着简历除了自我评价的吃苦耐劳以外竟毫无亮点,我无意去批评究竟哪种方式不思进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观,但还是觉得,任何时候把自己变得更好都是一种幸福。
关于努力
在我大一的暑假,曾参加了共青团网络中央的幸福列车公益活动,也是那一次志愿者活动,让我看到很多努力自带闪光点的伙伴。
当时有明明姐,其实他是个男生,只不过相处起来如沐春风,戏称他为明明姐,北京语言大学的硕士,很有才华,对待孩子又很有爱心,暑假也一直在学校做课题。
闯玉姐,也是个男生,曾经是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会主席,全国的爱心志愿者,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还和我们一起参加了第六期的公益活动,结果分数能到中央财经大学的复试线,最后因为央财录取通知时间过长而去了安财,可最后录取通知显示,央财是准备录取他的,妥妥的学霸一枚。
他们的简历拿出来就能让你惊叹,还可以这样。本专业成绩优秀,社会公益活动突出,实践经历丰富,在这些艳羡背后,其实都是每个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挑战自我。
每天六点起床看书,从大三开始,图书馆是最常待的地方,在备考的一年跑去做志愿者,因为媒体采访,大概到两三点,直接在宾馆的门口睡着了。
那段时间,每天行程结束后大概在晚上十点,然后开会,执行组,宣传组,物料组,各个小组对接情况,反思,及讨论明天怎么做,一次,我们宣传组撰写活动通稿和第二天准备的采访材料,因为还有做场记,所以将近凌晨四点才结束,
五点半酒店叫醒服务,感觉每个人身体状况应该都很疲乏,可是第二天大家依然严谨工作,不出一丝丝纰漏,只有在赶往下一个场地的大巴上休息。
那时我二十岁,他们给我上的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什么叫做专注。专注于工作,你会有百分百的热情,专注于提升自我,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
关于选择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深以为然,每次的痛苦仔细思考也是因为自己的弱点。
很多人觉得迷茫,可能是没有选择的底气。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与勇气去走好一条路,风险未可知,才会觉得无助,只有让自己有选择的能力,你才有选择的底气。
我曾经单独去武汉旅游,在那里认识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他比我们只大了几岁,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在上海陆家嘴工作了一年多以后,辞职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经常去世界各地支教。他和我说他去一个地方支教,一定要是没有人去过的,虽然他的这种特立独行,让他经历了很多小插曲,在印度新德里被人下药,醒来发现自己钱都没了,他说还好,还好,还活着。
环游世界17国,120个城市,曾经有媒体采访他,他也觉得自己只是想好好过这一生,因为一辈子太短,所以,最好的时刻就是此时此刻。很多人羡慕他有勇气跳出传统的毕业--工作--结婚的圈子,一位华东师范的女生曾经写信给他,但是每一份勇气背后,都深藏着选择者的功与名,我不鼓吹人要一直特立独行,只是觉得在尽自己该有的义务的前提下,不枉此生。
愿我们在而立之年,也能觉得二十几岁的我,活得是真的精彩。在六十多岁,掉了几颗牙,阳光下,摇着蒲扇,在那里和孙辈们聊天:“我二十几岁的时候,…”
立德于行,无问西东。无论多大,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一个人给自己最大的热爱就是让自己坚信美好的事物并且能够有力量证明我就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