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叙(下)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学文”的“文”是指什么?为什么儒家思想中,要把“文”放在孝、悌、谨、信、泛爱众和亲仁之后?它不重要吗?不是的。实际上“学文”很重要。《弟子规》秉承《论语》行有余力则学文的思想,是想说明践行孝、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比“学文更加重要”,而不是对“学文”重要性的否定。就像我们常说的教育信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明在教育中,教学生求真和学做人的重要性,但并不表示教人做事、教人技能、学知识、学技术就不重要。这体现的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辨证法。
那“学文”是指学什么呢?我看一些文本直接翻译成“读书学习”,这是很含糊其辞的。此处的“文”应该是儒家经典,主要是由孔子主持编写的“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已失传)、《春秋》、《易经》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因《乐经》以失传,通常称之为“四书五经”)。如果按照《弟子规》作者所处年代——清朝,那么“文”应当还包括宋明理学家所著典籍,如北宋程颐和程颢作品,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明朝王阳明心学等儒家经典。也就是说,“学文”可以认为是指学习儒家经典、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
按照我们的今天话来讲,“有余力,则学文”的精髓就是:努力践行仁德,注重道德修养,若还能行有余力,那就要学好知识、技能。这句话真是说得妙啊。这就把“品德修为”与“知识技能”学习关系讲清楚了。相比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哪一个更重要是,当然是品德修为的提高。联系实际,我们会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真是本末倒置了——学生拼命地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父母恨不能让孩子一夜之间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脑袋里,把所有的技能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纸灌”(书本)到“电灌”(电脑网络传媒)还觉得不够,却把对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弃之如草芥”。等到孩子习惯养成、恶习难改、性格形成时,真是后悔莫及。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根本就学不完的,而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却是时不我待的。难道一定要等到孩子吃了亏、受了挫、犯了罪,做父母的才醒悟过来家教的重要性吗?
当今“重智轻德”的教育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2000年云南大学高材生马加爵宿舍杀人案;2007年云南大学女版马加爵张超分尸案;2011年加拿大中国留学生汪某仅因生活费与母亲发生争执,遂尖刀相向身形瘦小的母亲要害;2016年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2016年留美中国学生龚宇伟仅因“不满妈妈碎碎念他不去上学”就弑母分尸……这样血淋漓的事实不想再多列举了。你们看到了,这些都是高材生、高智商犯罪啊。这些人智力极高、心思缜密,据说作案前精密谋划,作案后气定神闲。弑亲大罪,手都不抖一下。这些是“人”吗?他们智力很高、知识丰富,甚至多才多艺,可是有什么用呢?母亲都敢杀,这种人再有才也终将成为社会的祸害!
如果说这是偏激的个别案例,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自己身边的案例:多少人抛弃妻子只为一己私欲?多少人全然不顾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拒绝赡养年迈的父母?多少人为了分割家产,兄弟反目成仇、姐妹形成陌路?多少人自私自利只爱自己,冷漠至极?多少人视诚信如草芥,弃之不顾?多少人目无尊长、自高自大?多少人毫无仁爱,对人颐指气使?……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这些高智商的“屠夫”,自私自利之徒、品德低劣之徒是应该被唾弃的。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是谁造就了这些高智商的“屠夫”?是谁造就了这些自私自利的人?是谁培养了这些品德低劣的主儿?是谁养育了那些抛妻弃子的败类?是谁养大了那些不孝子孙?……难道我们做父母的就没有责任吗?难道这个祸根不是自己亲自种下的吗?你就只关心孩子聪不聪明,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却不关心孩子是否善良、勇敢、大度、孝心、仁爱吗?如果这样,将来有一天这个恶果会报在我们自己身上的。
远的不说,我给大家举一个我亲历的例子:前不久,我带我的孩子到大学里体验生活一周。最后一天,我和孩子坐地铁回家。地铁正值人流高峰期,很拥挤。我们上去车上的时候已经没有座位了——没座位是地铁的常事,我和孩子站着——没有人让座。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因为让不让座是别人的自由,不可苛求。我要说的重点是:地铁过了两站后,有人下车了,空出了好几个位置,我坐下来了,我的孩子也坐下来。有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孩(都大约6岁的样子),这两个孩子迅速把我旁边的两个座位占了,她们的妈妈站着。其他没有座位的乘客也站着。
我坐定之后,就把孩子抱起来坐在我的膝盖上,孩子对我说:爸爸,为什么我不能坐呀?我说:孩子,你比较小,而且是免票的,爸爸抱着你也轻松,而且可以让出一个座位来给需要的人坐。我并不想批评那两个孩子不懂让座、目无尊长,我要批评的是那个母亲:你身为长者,却没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仅你自己吃亏,孩子也要吃亏!你自己站着的时候,你是不是以为你是在爱护你的孩子?——我想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想的,恨不能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你的孩子,然后看着带血的心还灿烂地对孩子说:孩子,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你真的觉得这是爱吗?不是的,你只会让孩子认为你对他(她)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你只会诱发他们自私自利的根苗,你只会培养他(她)目无尊长的傲气!你让两个孩子占据座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旁边站着的长者?你有没有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什么榜样?《弟子规》里面说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长辈站着,后辈就不要坐着,否者就是不礼貌,没教养!长辈先坐下来,叫你坐下来你才坐。而不是像现在,客人、长辈都还没有落座,小孩子就开始把桌椅都占据了。这叫没“家教”。你以为你教孩子让座是“吃亏”了,殊不知正是这种“吃亏”让她将来能够收获“福气”!什么叫“吃亏是福”?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千万不要曲解了。
想想我小的时候,家教是挺严格的:客人先上座、好吃的客人先吃、客人多,孩子不上桌。那个时候物质比较贫乏,所以要“礼让”客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些礼节、行为规范的养成真的让我受用无穷!至少让我学会了礼让,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多为对方考虑,即孔子说的“能近取譬”。不要觉得这是小事,也就是一个小小的行为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的。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在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你命运的性格!
所以,不能以现在物质丰盈,不缺吃少穿为借口,不注重孩子尊老爱幼、待人接物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人终身受益。它是一种可迁移的品质,它让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受益。它不像知识和技能,只有特定的场合才有用,比如你善于捕鱼,这本事只有你捕鱼的时候才有用。而品性却可以照亮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