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为什么呢?我以前也会在想,为什么我从来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老想着回家。
从高一住宿开始我就发现了,我真的好像不怎么恋家。在学校,很少很少会想起我的那个家,我在学校很开心,我有朋友,每天吃吃睡睡,学习玩耍,简简单单,充充实实。同寝室有女孩每天要和家人通电话,我虽然也违规带了手机,可是从来没有主动打过电话,一星期一次,也是周五晚问家人是否有空接送。甚至,我连想都不想他们,我似乎在学校的那一周,真的未曾想过家。
隔了这么多年,我还清晰记得,那会儿我发现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家的时候,心里一阵惊,难道我生性如此凉薄?对血浓于水的亲人也如此?其实从更久以前就该发现的,初中我也住宿,家里与学校不过一街之隔,母亲想给我送饭送汤水,我不断拒绝,理由是太过麻烦。母亲以为我是怕她麻烦,觉得我懂事。可是那时候的我想的是我自己,洗完澡还要从宿舍跑到大门口拿饭菜太过麻烦。
我为自己找过借口,这不是凉薄,是独立。可是慢慢地也说服不了自己了,独立和想不想家没什么联系,可我就是真的不想家,一点儿也不想。
听说嘴唇薄的人也很薄情,而我嘴唇也是如此,所以我就相信了,我想或许我就是个很凉薄的人,一个很冷漠的人,一个很坏的人,一个不恋家的人。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用这个做我不恋家的理由。
可是后来我发现看小说,看电视剧时一些片段竟然让我感动或心疼到鼻酸甚至于流泪。一个可以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和事哭泣的人应该算不得凉薄吧。
那我又为什么不恋家?
后来我可能找到一个理由了。
我知道我的家可能不那么需要我,而我想要被需要的感觉,家里没有,所以我毫无眷念。
阿禾不是独生子女,有个大姐,还有一个小弟弟。大姐享受过独生女的宠爱,虽然也很独立,但对母亲依然有小女生的娇憨,她会喊母亲妈咪,会挽着母亲的手,会在外出求学时与母亲保持微信联系。小弟最小,又是男孩(我们这边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陋习),向来被娇宠,黏人得很,母亲一出门那是夺命连环call。而我,不上不下,不大不小,恰恰是中间,我知道父母还是喜欢我,我也曾是最小的女儿,可能也曾经挽着父母的手出门,可是终究比不得。以前有人说父母的爱不是分蛋糕,不会多一个人就分少一点给你,可是会的,真的会的。即使爱还在,可是爱体现出来的关心,关注真的会少的。
又或许是因为我的内向,我不爱争,不爱闹,不开心了一个人默默躲起来哭,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我就慢慢地被父母认为是个贴心懂事的女儿,慢慢被忽视了。
以至于,我周末回家看到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围坐一桌,谈笑风生,我不再想参与进去,我怕破坏他们的气氛,因为即使我也一起,话题却从不在我身上,我插不进嘴。所以我说你们先吃吧,我待会再吃。他们才像一家人,我却是一个门外客,冷眼旁观,融不进去。
以至于,即使是我和母亲的独处,聊不上几句,话题就到我弟弟身上了。妈妈会来接送我上学,可是总是滔滔不绝地和我聊我的弟弟。不知道她有没有发现,一聊到我弟弟,我的兴致就大大减弱,随口几句就想换个话题。以至于后来我有了一上车就睡觉的习惯。可是她却没有发现,如果她偶尔追忆过去,聊起她年轻的时候,我还是兴致勃勃地与她交谈。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很坏,可是我改不了了,我一点也不恋家。高考拼了命地想去外省读书,就是想给我的不回家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即使还是留在省内,即使回我家有直达的地铁,即使母亲愿意来接送我回家,我还是说很忙,像省外的同学一样差不多一学期才回家一次。
只是因为我回家了,还是像未回家一样,甚至还不如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