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某单位的青年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对组织者大力推动读书活动的明智之举甚为赞赏,但对活动冠以“青年读书月”有异议。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读书趁年轻,临老始看经,读书应该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然而,如清朝诗人张灿在《手书单幅》诗中所写的“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许多人在求学的时候,还能做到天天与书为伴,甚至手不释卷,但毕业参加工作后,却自觉不自觉地渐渐远离书籍。有的追逐功名利禄,没功夫上书店;有的计较恩怨得失,没闲情陪伴书本;有的热衷迎来送往,没时间走进书中;有的图求短平快省,没耐性投入字里行间;有的痴恋电视电脑,没兴趣阅读名著;有的沉迷声色犬马,没精力品读经典……结果,天天过得行尸走肉,内心变得越来越贫乏空虚,精神变得越来越苦闷萎靡。难怪宋朝诗人黄山谷甚至还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识人善辩。”清朝的张潮还特别把一年四季该读什么作了划分,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诸集,心智机畅;而夏天最适合读史,天长有时间。可见,书能助人调理内心、益智养颜。
美国有句谚语:“阅读塑造人格。”沈从文也认为:“读书能战胜自己被物欲征服的弱点,从克服中取得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读书知识广,一个注重阅读的人,必定有开阔的人生视野;多读书知礼明义,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肯定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习惯阅读的人,自然有儒雅的气度,一句话,阅读能润泽心田,慰藉精神,丰富灵魂生活,让一个人散发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周国平有段话说得很好:“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每个人都有两样生命,一是身生命、一是心生命。身生命需要物质生活作保障,心生命需要文字书籍来喂养。所以,好读书,读好书,是心生命成长的营养需要。一个心生命健康成长的人,不管他从事的是多么枯燥乏味的工作,或是要忍受多少的孤独和寂寞,他都会有一个愉悦优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