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阵阵粽香,艾迎端阳,汨罗湘江,诗祭屈郎。爱国高风,无惧流放,忧民亮节,身有担当。千年道德,承传经远,万世文章,载笔盛昌。古今英雄,宜德宜尚,为国为民,情义流芳。
潇湘夜雨·壬寅岁端午节感怀
草翠天蓝,杏黄榴火,蝶蜂嬉戏繁忙。艾蒲香沁,今日喜端阳。彩线轻缠玉臂,驱虫豸,调酒雄黄。鼓锣响,龙舟竞渡,万众气轩昂。
汨罗江忆昔,屈原披发,行诉衷肠。万家粽子抛,江祭忠良。不肯同流污志,宁抱石,魂葬清江。离骚赋,古今绝唱,万世美名扬。
遐思迩想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与吃粽子划龙舟的诸多趣事相伴相依。
说起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还是晋代。那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据中医介绍,粽子具有健脾温阳、和胃安神的功效;包粽子的粽叶用的是芦苇叶或竹叶。夏季炎热,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因此,从中医角度讲,适量食用粽子有益健康。需注意的是,粽子虽然易消化,但肉粽由于含有大量脂肪,所以相对大枣、豆沙馅的会难消化一些,且糯米中主要成分是支链淀粉,难以彻底水解,所以老人、小孩及肠胃功能差的人不宜多吃,而且要加热食用,不能凉吃。
据史载,南北朝后,粽子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粽子。粽子作为人们日常交往的礼品,千百年来一直传承不止。如今,粽子也发展到亲戚朋友间有事必备的礼品。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了传统的民族食俗。小小粽子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端午节,常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清代乾隆的诗句:“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据说端午节这天,乾隆皇帝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相传,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由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民间把“九子粽”看作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年少时,在陕南乡村,每到端午节总能听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的顺口溜。记忆中,每年端午节前夜,父母总是晚上加班——把雪白如珠的糯米淘、浸,再用箬叶或竹园里面的竹箬裹粽子。馅子有豆沙、鲜肉、赤豆,粽子的形状有尖角形,枕头形的,总要裹上满满一锅。然后母亲在铁镬子里用旺火煮,用文火焖。我从小就喜欢吃甜粽子,尤其爱吃豆沙枕头粽。每当我闻到新鲜粽子的清香,就问母亲熟透了没有……常会剥开箬叶,扦上竹筷,腾腾香气弥漫在嘴边,吃起来总是狼吞虎咽。
每当吃上粽子,总会感念年年为我们包粽子的年迈父母,他们的勤劳、俭朴的身影,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这些美好的镜头,年年再现,成了我们每年最期待最美好的的牵挂。
如今,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漂亮的香囊芳香四溢,让人爱不释手。然而,香囊不仅能满足爱美之心,还是中医里的一种香薰疗法。具有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抵抗传染性疾病的作用,但实际上香囊在一年中均可佩戴,之所以在端午强调佩戴香囊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阳气旺盛,这时挂香囊养生效果会更为明显。香囊一般可佩于胸前、腰际等部位,或悬于屋内及卧室,具有理气、祛风散寒等多种功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又让我们重温历史,惦记起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据《史纪》“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搏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样一位皇帝重用,百姓爱戴的大夫,最后被逼放逐,满怀悲愤,于农历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故人投汨罗而去,屈大夫满怀一腔悲愤走了,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九歌》《九章》《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吊唁。渔夫们自发性划起船只,在江面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里,说是要喂饱鱼龙虾蟹,让它们不要去咬他的身体,人们见后争相仿效,并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而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粽子。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如今,屈原祠历经千年多的风风雨雨,依然岿然耸立于汨罗江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每年端午节,人们用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方式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又回到了父母身旁,家乡糯米的馨香,家乡宽阔的竹箬,家乡沁香的栀子雪景,到处却都是浓浓的醉人的端午气息。
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