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按老家的习俗来说,属于七月半的节日。七月半,老家是从七月十一开始就算是过节了,一直过到七月十五。
广东这边的习俗我不太清楚,但初十就开始有人家烧香拜拜了。这几天的早上和晚上,都能看到本地人在家门前摆供桌,烧香烧蜡烛烧纸钱,似乎,比我们老家还在意七月半这个节日。
刚才听到有同事说:七月半都来了,中秋节还远吗?又到月饼隆重登场的时候了。随后,就展开了有关吃月饼、做月饼、有关中秋节的话题。
儿时的中秋之夜,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是怎么过的呢?
犹记得小时候的日子,村里人都喜欢晚饭后在有月亮的夜晚坐在晒谷场边的大树下纳凉。
大人们聚在一起会讨论某某家的庄稼长得比较好,买的是什么种子用的是什么化肥;某某家什么时候又在什么地方捕了多少鱼;某某家的孩子上几年级了学习成绩怎么样等等。
小孩子则喜欢聚在晒谷场上踢球、或是追着空中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跑来跑去,或是在草丛中寻找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尽情弹唱的蟋蟀,或是如痴如醉的听老奶奶讲那些不怎么完整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沉香救母…………
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应属中秋节的夜晚,因为这天不但有很多好东西吃,还有电影看。
其实,那个年代放的是黑白电影,露天的,简简单单。就是在晒谷场边的两棵树之间挂一块电影布,不管从哪方面讲效果都不佳。但是村里每个人都很兴奋很期待,因为这算是村里少得不能再少的大事情。
放电影的那天,家家户户都早早吃过晚饭,待到月亮悄悄爬上树梢,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满地银辉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的带上桌子、椅子、柚子、橘子、花生、饼干、糖果、瓜子、糍粑、月饼之类的东西到晒谷场,一边把吃的东西摆放在桌子上供大家相互品尝,一边耐心的等待电影开播。
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看不懂电影演的是什么内容,现在也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自己当时非常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氛围,所期待的是摆在桌子上那些可以吃的东西,特别是月饼。
虽然,在那个年代的月饼做得并不怎么精致味美,种类也不多,价钱也不贵。但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农村,月饼是相当珍贵的,平时很少有人买,既使买也是以个数来计算。哪像现在都以盒来计算,而且种类特多,就拿人和的香江商场来讲,规模并不大,可里面摆放什么样的月饼都有。什么单黄、双黄、白莲、豆沙、什锦、哈密瓜、五仁、绿茶…………等等。多得真是叫人眼花缭乱,包装也一家比一家精美漂亮,价钱也比以前贵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我却再也没有吃到过记忆中月饼的味道,再也找不回儿时吃月饼的那份期待与欣喜。
至今,依然很是怀念那时候的点点滴滴。虽然那时候也有许多的不完美与平凡,只因那是我们生命的起源,是家之所在,是心之所系,是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也是我们这一生中无法再重来过一次的。所以便留在了记忆深处,时间隔得越是久远,就越是显得弥足珍贵。
现今的许多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也并非我们不愿去赞美,而是因为它激荡不起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涟漪。正如在异乡看天空、看月亮,不管怎么看,天都没有故乡的蓝、月都没有故乡的圆,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
七月十三了,十三的月亮开始慢慢变圆了。想着下一个月圆之夜便是中秋佳节,心中的期待有些浓烈了。
都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我们这些漂泊在异地他乡的人来说,盼中秋,就是在盼团聚。
(注:今天本想写带琪宝贝逛菜市场的文章,思绪却被同事们讨论吃月饼过中秋的话题给带偏了。宝贝,妈妈连着两天失信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