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诸位简友,有缘相聚;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今日评论第四十六场开场了,有钱的打个赏,无钱的捧个场,喜欢的点个赞,愤青的莫骂娘,本栏纯属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简书立场!
闲话少说,立即开讲:
话说上两期本栏连续举办了端午节诗歌大赛,得到了广大简友的热情支持和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旨意在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功利盛行的当今,给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希望给简友带来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更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有简友问我,屈原为什么要赴死,你对屈原之死作何评价?
这可把我难住了,这个话题太大,而我就一个平凡百姓,又不是什么权威人士,况且学问不精,弄不好会遭人指责,引来非议。但既然有人问,又必然作答。若我作答观点令君不满意,也请多多包涵,见谅。
屈原为什么赴死,我们可以从屈原的诗歌中寻找原因。
屈原在《怀沙》中写道: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生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将以为类兮。
屈原在《离骚》结尾写道:
乱曰:已矣哉,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短短两句话,就像给世人留下了遗书,坚定了为美政理想而慷慨赴死的决心。
再仔细看诗人的另一篇文章《渔父.屈原既放》,则可以知晓屈原真正的赴死之因: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疑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阅毕,一个才华横溢,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伟大诗人,一个充满美政理想,英雄末路的政治家形象,就仿佛穿越时空站立在我的面前。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一段屈原投江的记载,其故事情节也与《渔父.屈原既放》类似,司马迁最后说: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以上可以基本上了解屈原赴死之因:屈原遭贬,几经流放,没有伯乐赏识,没有知己商量,我宁坚定志趣,决不贪生怕死一场。死就死吧,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
屈原投江是一个悲剧。首先,产生悲剧的根源与当年屈原生活的历史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屈原生活在一个巫风盛行的楚地,人们经常举行对各种神灵的祭祀,他在流放期间,充分地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而屈原在他的诗中经常有神话寓言,山水精灵,赋予了他的天地诗魂。
其次必须了解屈原的政治生涯。
屈原出身于贵族世家,22岁就做了楚国的高官,可谓少年得志。公元前318年,屈原出使齐国订下“齐楚之盟”,受到了齐宣王的赏识,在政坛崭露头角,被楚怀王委以重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由于屈原本身的血统,地位,知识,形体,姿态都显现出来的高贵,虽然很容易进入政坛,却不懂得政治生态,不愿趋炎附势,用今天的话来说不懂圆滑变通,不断强调自己的高贵洁净,缺乏弹性,而在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后来受到小人的挑拔,失去了君主的信任,离开了统治核心而郁郁寡欢。再后来又遭两次流放,直至62岁沉江。
屈原的悲剧,是一种理想者的悲剧。我个人认为,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上,我不赞成屈原这种赴死的行为。
上期我谈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其中有段话:
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至于蝼蚁。
翻译成现代文:
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能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我比较赞同贾谊的上述观点立场。屈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诸候国群雄争霸的时代,中国统一乃大势不可挡。当时的所谓“国”,实是国中之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作为政治家,屈原是缺少远见的。
其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设想一下,当时故都虽失,然“国”未亡,若能寻找机会,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或许终有一日可复仇雪耻。
其二,既然是政治家,混迹于官场之中,就必须能忍则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大权在握,待时机成熟,打击诬陷,奸佞之小人,再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大胆改革,终使国富民强,赢得后世尊重。
其三,就是有句古话,良禽择木而栖,作为政治家,也可学学张仪之类,纵横四海,为一统江山立下传世不朽之功。舍小国,创大国,又何尝不可?正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千秋功罪,后世自有评说。
再者,屈原既然知道举世皆浊而我独清,按渔父的说法,“圣人不疑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也未尝不可,《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庄子.应帝王》说:“虚而委蛇。”
孔子圣人虽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屈原不投江而死,换一种活法那该有多好啊!
即使他厌倦了政治生涯,虽遭流放,假若他像后辈李白一样,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一改往日之牢骚,抒发热情奔放的情调,写些诸如《屈原游记》、《长江行》、《湘江行》、《楚国风俗民情》,等等屈氏风格诗歌,那么给中华文化又增添了许多光辉华章。或像孔夫子那样,广收门徒,开办一个“屈原书院”,搞乡村教育;或又像司马迁一样著书立说,编著《湘楚文化史》等等。屈原从本质上属于文学诗人,他那高贵的品德情操不适宜角逐于阴谋权术,只适宜于舞文弄墨,搞诗歌创作。
屈原投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我个人认为不宜极力歌颂,只能怀着沉痛的心灵去祭吊。
历史上有许多精英,从屈原到陈天华,到现代诗人海子,他们有更多的才华没有发挥出来,无辜地惊天地泣鬼神地赴死了,令人无比痛心和惋惜。我常想,如果屈原到海子之类的精英,能象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那么生命才更加彰显伟大!
这几天心情颇为沉重。屈原投江的话题在我的脑海里引起了深深的思考。但另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又接踵而来。
我在阅读简友的文章时,竟然阅读到同一个话题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无戒的《快看,有人跳楼了》,另一篇是武商路漫漫的《花季少女自杀的心痛拷问》。
内容简单概况一下:
6月20日下午,在甘肃省庆阳市,一酒店台上,一名19岁的女孩,正欲跳楼轻生,消防车赶到楼下。当时,楼下有数百名看客驻足观望,有的人发出欢呼,有的鼓掌,有的嘲笑,有的人还在喊:怎么还不跳啊……
更有甚者,还开通直播现场……
直到傍晚,在消防员抓住她的手后,她选择拼命挣脱消防员的手跳下去……两名消防员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夜幕降临的风中!
武商路漫漫在他的文章中从事件起因到结局作了详细介绍,从教师、校长、教育局、公检法部门、看客各方面环节都作出了深刻的拷问与反思,希望简友有空去阅读一遍,自己也思考一遍。
看完了简友的文章,那天晚上我失眠了,陷入了沉思。
花季少女是被邪恶逼死的,但既然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要怕邪恶呢?面对邪恶,一定要敢于抗争!现代社会通迅网络高度发达,受了伤害,冤情,屈辱一定一要利用网络鸣冤昭雪,将罪犯绳之于法。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我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了谭嗣同就义时,有很多麻木的人向他抛菜叶,抛石块。想起了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呐喊》。那些麻木的人们,仿佛一个个张开了血盆大口,时刻准备吃人。
今晚肯定是要失眠了。
耳边一直响着鲁迅先生的话: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不要改,自己也会吃尽。
有一回,我竟然在画片上忽然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我对鲁迅先生说:
先生,你看,而今围观的还是那些同样麻木的人,仿佛他们不看到女学生跳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兴高采烈地欢呼:
跳啊,跳啊,你不跳,我们哪里有热闹看啊!
那些麻木的人也不想想,假如是自己的姐姐,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女儿,他还会喊:跳啊,快跳啊??
先生,我可要学学你,来一声呐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再呐喊一声:救救孩子!!
简友们,我曾在《今日评论》42卷中呼吁,我们读书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良知,为了我们不再麻木不仁。
现在重申一遍,作为今日评论的结束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