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灶君去福天,上升言好事,下届降吉祥!
孩童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一过,年就算是到了。年味愈来愈浓,仿佛有些迫不及待,急切切跨到年的那边。
时间是公平的,对谁都是不多一分,亦不少一秒,刚刚恰到好处,倒计时的时间更是飞逝。
小时候看小人书,曾经有一个笑话,性子慢的人说性子急的人,你一天着急冒慌干什么,还不是和我一样过年,也提前不了一天!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奶奶说的话:张王李赵,二十四晚上祭灶!明显感觉到李这个姓氏,给自己带来与众不同的小确幸。
“李”姓是百家姓里的大姓,仅是不同于二十四恭送灶爷灶婆上天其他姓氏这一点。作为后裔的子孙,我曾对此在小伙伴中,暗暗自豪不已。
奶奶在下午就早早的烙好大饼小饼糖饼,摆好香烛等待爸爸或者哥哥恭送灶爷灶婆。燃香秉烛,贡品祭拜,给灶婆灶爷好吃好喝好言好语的嘱咐着。揭下旧的神像,放入灶膛焚烧。
奶奶还念念有词的教哥哥说:“给灶王爷多说好话,上天言好事,下宫将吉祥。灶爷灶婆每天看着全家吃喝,祭祀糖包黏住嘴巴,玉皇大帝询问的时候只能点头示意,一切都好,来年求得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还有种说法就是吃了糖包嘴自然是甜的,说的都是好话!毕竟吃人的嘴软,灶王爷也不例外
送完灶爷灶婆,就不能烙各种饼子吃了,主食只能蒸馒头吃。一是为了来年有余粮,不干锅,能吃饱饭。二是感谢灶爷灶婆不在铁板上受熬煎,给家家户户在三十带回来吉祥。直到过了正月二十三后,才烙饼子摊煎饼,蒸凉皮,咬春饼。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的墙上,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腊月二十三祭灶,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俗。也有称为“灶君公”,被作为一家之主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传说灶君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婆”。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中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
《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
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习俗,所以祭灶仅限男子。
一过今天,母亲就在奶奶的叮嘱下,开启年末女人们最忙碌的馍式。必不可少去集市请回新的灶爷灶婆,土地,龙王,财神,门神,对联,福字,香烛等,恭敬祭祀各路神仙,保福宝瑞保平安。按部就班的准备过年前每一项事宜,丝毫不含糊。
接下来的日子,买白灰刷房子,置年货,蒸包子,蒸各种馒头,炸丸子,做蒸碗,不知不觉就到三十了!
除夕该忙的都忙完了,一年总算是忙到头了。贴对联,敲锣鼓,放鞭炮,提着四色点心给爷爷奶奶拜年,阖家团圆吃年夜饭!
孩子们最开心就是接压岁钱!爷爷奶奶七儿两女,门丁兴旺。三十晚上,父亲伯叔提着德懋恭的水晶饼,领着儿女小辈来拜年。爷爷奶奶盘腿坐在热热的土炕上,慈祥的看着儿孙绕膝,齐刷刷跪倒一片,磕头拜年。
完毕每个孙子一块水晶饼,一两角压岁钱。水晶饼我最喜欢吃的是雪白香酥的点心皮,其他哥姐弟妹们都是拿点心吃,我的让出去,最后的点心皮渣渣全是我的!压岁钱过完年要上交母亲,只是暂时几天有财政大权,不免买些乱七八糟哄小孩钱的小玩意!
三十晚上的压轴戏,自然就是弟兄们之间,每年轮流做庄的年夜饭!
母亲婶婶们在厨房间忙碌着,在烟火缭绕中话说家常,一道道香气扑鼻的菜肴,接二连三不断的被端上桌。
父亲叔伯们坐在厨房的火炕上推盏品酒,划拳行酒令,总结今年的成绩,畅想来年的喜悦!
我们姐兄弟妹们在院中炕下,打闹嬉戏,时不时跑到炕边,问求酣畅的父亲,给自己夹的一口菜吃,要么就是比压岁钱的多少。
今年小年,嫁做人妇的我要在自家依旧祭灶王爷了。儿时浓浓的年味,却还久久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