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最近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孝顺?我原先以为孝顺就是挣很多的钱,有能力提供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给他们买好看的衣服,吃好吃的东西,接到自己身边住,有机会带他们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现在我认为以上这些可能只是“孝”的某些方面,而真正的孝顺,不仅要孝,更要顺。
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有着中国所有农民身上都有的优点,勤劳善良,踏实肯干,节衣缩食,希望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但也有自身的固执狭隘,自卑胆小,斤斤计较,当然这些都是我原先以为的。
记得小时候去跟着母亲去赶会,买个针头线脑,母亲都要和卖主讨价还价半天,就为省个两三毛钱,我当时不明白,一捆线本来就没多少钱,为啥还要和别人讲价,搞得人很不好意思。记得有一次,我已经上高中了,那次母亲骑着三轮车来镇上的车站接我,路过一个水果摊的时候,母亲要买一袋子苹果。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回来了,平常家里别说买水果了,蔬菜都很少买。她和摊主论价了半天,终于优惠了2元钱,当她高兴得搬起苹果要离开的时候,非要再让摊主饶两个小点的苹果,摊主说什么也不愿意,母亲不依不饶,坚持争取……争论有个三两分钟的时间,最后摊主也没有同意多给那两个小苹果,站在一旁的我感觉很丢人。所以我认为母亲太爱占便宜,太斤斤计较了。
还记得小时候快要吃饭时,总会隔三岔五有一两个乞讨者来我家,每次父亲都会让我给那些“乞丐”掰一块馒头,并有意交代要掰一个馒头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我当时很不理解,要饭的穿的破破烂烂,多可怜啊,为啥不给人家一个馒头,也太小气了吧。
四个孩子要养,还要供应上学,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外出打工,父母就只能在土地里抛食,可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
夏天天蒙蒙亮就要去地里给棉花捉虫子,秋天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才会从地里劳作回来,非常辛苦。尤其到了剥棉花的季节,手上的口子一道一道的,粘满了白色的胶布,白胶布又因为昼夜不停地劳动变成了黑胶布……就这样父母像旋转不停的陀螺,挣的钱也仅仅够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方便面是小时候最好的零食,冬天感冒,买的山楂片是最好的安慰品……
父亲考虑过投资,做个生意,但又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他总是说,赚钱了可以,一家人生活有了指望,要是赔钱该咋过呀,赚起赔不起啊!他承担不起那个失败的概率。
父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小气?斤斤计较?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那来了一群从贵州来的姑娘们(90年代四川贵州一带很穷,很多出来打工的),可以雇到家里干些农活。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我们前后邻居包括我家都雇了一位,姑娘十七八左右,临走,母亲除了支付了工钱,还多给了十多斤的花生油。母亲说,出门在外挣钱不容易,人家干活踏实,咱也不能亏待人家。前两年母亲去田里刨红薯,捡到一部智能手机,机主打来电话,母亲毫无迟疑,二话不说返还了手机。可有时候对待一分一厘的东西,她还是很在意。年轻时吃过的苦在她们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痕迹。
我想当年母亲苦口婆心为节省两毛钱,于她就是能给女儿多争到一支学习用的铅笔,毕竟负担四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压力确实不小。我也跟父亲讨论过乞丐要饭的问题,他才说出缘由,家里孩子多,生活本来都紧张,但要饭的既然来到你的门口,绝对不能让人家空手而回,年轻点的人,让给四分之一,不能让他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毛病,年龄大点的,让给二分之一,毕竟劳动能力大不如年轻人,能多给点就多给点吧。
父母的智慧是让现在的我羞愧,我也时时反思自己,当我感到父母狭隘或者小气时,是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是不是不够客观。
现在父母上了年纪,难免我们会往家里买点吃的,穿的,用的,每次父母都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说这衣服太贵,说那烤箱不该买,说不该花的钱不能乱花。唠叨了好多年,五年前买的衣服她们现在还唠叨着,还表达着不满。
我知道,不考虑价格的话,她们心里一定很开心。我知道,他们并不是不需要,而是心疼我们的钱。
我们也并没有乱花钱,只是逢年过节想给他们添几件新衣服,发现一些新兴的好用的物件,也想买来让他们试试。每次看到他们发这么大的脾气,我们心里也很矛盾。我们有时是用钱来填补没有陪伴他们的遗憾,来弥补没有常回家看看带来的内疚,孝顺的有点自以为是,孝顺的有点自我感动。
孝顺孝顺,要孝更要顺。也许,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让他们经常看看做儿女的我们,不要只给他们留下送我们离开家的不舍,更多给他们迎我们回到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