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秋
霜降已过,北方好多地方已经降雪,冬的影子已经近了。然而南方还在秋声中徜徉。昨晚听见淅沥淅沥的雨声,以为该变天了,气象预报也告之有一股寒流来袭。然午后阳光突然折出云层,洒下一片金光,四周顿时一片清明。
这是雨后的晴日,天空湛蓝, 阳光在房间投下斑驳的光影,温暖,明亮。
办公室一片悄然,对着这满房间的光亮,竟然有点不知所措,有点欢喜悲凉。阴霾被阳光驱散,那是一忽儿的事,心中的苦闷因这阳光做暂时的逃离,然真会一去不返?内心的彷徨,怕是隐隐担心这光的短暂,无忧的珍贵。窗外有鸟儿的啁啾,热闹着,扑棱着双翅追逐着难得的光影嬉戏,鸟儿的欢乐恰是没有这无事滋生的烦劳。
对着这秋日的美好,不知如何表达这份感受,于是想到了《秋声赋》,欧阳公这样地描摹秋的形态,他写到:“盖乎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烟霏云敛”,这是秋日天空高远之貌,有人解释,这是秋云惨淡的描摹,其实,我更相信,这正是秋阳明丽之天空的实景。秋之色,含蓄而浅淡,阳光撕开云层,那云儿很快不知所踪,即使有,也是丝絮般在蓝天游弋。“天高日晶”,阳光透明而无尘埃,“砭人肌骨”的寒气,正是时令的特征,阴凉处也依然有秋意渐深不容嚣张的小心。然而纵使绚烂的秋色,也会转瞬萧条。秋之图卷就这样永恒的在欧阳修的句子里描画出来,后代无出其右。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一派繁荣,一派喜气,欧阳修从中读出的则是悲声。那夜晚,静的夜凸显声音的蹊跷,问童子,童子眼中,“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有何惊诧?然欧阳修的心中却感到这声音令人悚然,这树间的声音不就是“秋声”吗?因为,这秋声,凄凄切切,呼号奋发。这秋声提醒了万物即将来临的凋零,那“丰草绿薅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秋实之景,却将在这秋声之中一变而为“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进而感悟: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草木为无情之物,还有这飘零的结局,何况人呢?
那么,今日面对这明丽的秋阳,是不是也有一丝不舍的惆怅?
无独这秋声撩人的烦愁,即使春天,也会有相似的感叹。从《秋声赋》的结构让人想到同样构思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就像一幕情景剧,时间:夜。人物:主人和童子(或侍女)二人。情景:对话。
只不过时令不同而已,一个是仲春,一个是深秋。感触却是一致的,伤春和悲秋不是相通的吗?春雨之后,花红凋零,青春不在。秋声拂过,草木零落,生命无常。这里无关景物,全然是词人诗人赋家的内心感触所致,而这悲情伤感皆源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在这两位并没有可比性的大家之间,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一是词,一是赋,可对生命的感触则同样得到淋漓精致的表达。
那么,当我们匆忙忙想抓住这秋的色彩,追逐秋日下的闲时时,也可以静下来倾听秋声的述说,获得另一份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