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创意写作的老师花了两堂课的时间让我们观赏了电影《死亡诗社》。下课铃响罢,电影恰好开始滚动演员字幕。白炽灯的光芒分外刺眼,我却感觉到深深的绝望慢慢从心里溢出,让我不知所措。
电影的情节说来简单:一位自由随性的诗人教师带领学生们突破世俗,寻找真我。最终却还是不得不对死板的现实妥协。
电影本身的主旋律就算不上多么阳光积极,甚至略显阴冷病态。唯独当画面上出现Keating老师时,才能带来些许轻松温暖。直到深陷现实与理想矛盾的学生Neill开枪自杀,Mr Keating之前构筑的理想城堡轰然倒塌。当我希望Neill就此解脱时,他的父母要求彻查诗社;当我希望Mr Keating能安然度过审查时,他的学生鼓动其他人联合举报他;当我希望最后老师能回来时,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落寞的背影……我仿佛看得不是电影,而是一段血淋淋的现实,残忍,绝望。
Neill必定是绝望的,对梦想的野心常年被压制在对父母的孝顺下。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路在何方,也未此苦苦追寻,却总是后知后觉地发现与父母为他铺设的道路背道而驰。不敢与父母正面冲突,他用孝顺和成熟为自己织了一张网,最终身陷囹圄。他的野心,他的痛苦,他的绝望,也只能埋葬在平静的雪地中。
Mr keating必定也是绝望的,他努力想恢复学生们被迫抹平的棱角,却终究是自己遍体鳞伤。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他就像所有尝试新事物的第一人一样,独自站在悬崖一角,迎着谴责与谩骂向前冲,却是一个不小心便会跌入万丈深渊。Mr keating离开了,那滩死水依旧如此,唯一不同之处便是死水之中多了几个小气泡。
我一直在想,《死亡诗社》与《放牛班的春天》明明是类似的情节,为何结局却是如此迥异?这两部电影之间差的,只是一个标题吗?如果把Mr keating放到《放牛班的春天》的背景下,结局会不会改变?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就此平静,便是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