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展现了培养宝宝学习动力的七个技巧,并重点阐述了学习时要制订合适目标和及时温习,以获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对于宝宝学习这件事情,我们通常都格外重视,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很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将会成为任何人都要用一生去做的功课。
可是,学习可能更多是反人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头悬梁”、“锥刺股”吧。
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
我们仔细阅读《得到》APP中的这篇课程后就会发现,魏博士已经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培养宝宝学习动力的七个技巧如下:
1.给孩子的问题难度适中,让孩子在挑战区学习;
2.利用阅读、参观博物馆、旅游等方式尽早丰富孩子的事实性知识;
3.借用故事等力量,让孩子学习的内容有意义;
4.教育孩子时多举例子,最好是跟孩子已有经验有关系的例子;
5.在不同时间里重复练习基本技能;
6.鼓励孩子理解知识,而不是急匆匆地让他们学习行业专家的思维方式;
7.我们对孩子的培养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按着他们发展的规律来,这才是成长型思维。
在课程中,魏博士对上面的七条技巧都做了相对深刻的讲解,也举出了不少例子,相信大家在阅读后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在有了学习动力的基础上,我觉得要在宝宝学习时重点使他们运用好两个学习的技巧,以获得更大的学习效果,这两个方法分别是:制定合适的目标和不断归纳总结。
第一,制订合适的目标
目标,就是做任何事情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行动的“灯塔”。唯有靠着“灯塔”的亮光,我们才不会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同时要注意的是,目标不能太过远大,远得根本无法到达,也不能太过渺小,轻松得不费吹灰之力。正确的做法是,制订的大目标或者小目标都是能够“跳一跳,够的着”的,这样在行动中有一定的挑战,经过努力肯定能够做到,会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二,不断复习、归纳总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时要经常复习、温习,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稳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遵循了一个曲线下降的规律,提出了“遗忘曲线”理论。
复习是应对遗忘最好的方法。通过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到的新知识在一个小时后已经下降到一半了,所以要抓住时机,及时复习,应对新知识的遗忘。
同时,我们还要抽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着学科“知识树”,做好笔记,重点复习应对错误的问题,查漏补缺,使学习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附《Dr.魏家庭教育宝典》学习摘要
课程名称:给孩子7个爱学习的动力
课程金句:
1.认知科学家发现,学习本身就是困难的事,孩子天生不喜欢上学。如果能用好认知科学原理,我们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喜欢上学习。
2.学习需要思考,但人类行动更多地依靠记忆。为什么有时候愿意思考呢?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有快乐的感觉。让孩子喜欢上学,第一个建议是,给孩子的问题要难度适中。用“脚手架”的方式,就能有效帮助孩子,就是给孩子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让孩子觉得学习有些挑战,但努力之后,又可以克服的事情。
3.推理、判断、问题解决等批判性思考过程,需要调用基本的背景知识。面对问题时,我们把当前环境的信息与长期记忆里保存的一部分信息都调取到工作记记中,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去思考。尽早丰富孩子的事实性知识。阅读很有效,还有参观博物馆、旅游、各种课外活动,都很好。
4.可以把思考想象成大脑神经元滋滋地燃放五彩烟花。记忆就是烟花过后留下的那些灰烬。都没有燃烧过,怎么能留下痕迹?孩子学习的内容要有意思。
5.教育孩子时,多举例子,最好是跟孩子已有经验有关系的例子。
6.大量练习,把复杂任务练到自动化,它就成了一个整体,很容易储存。分散时间练习效果更好。
7.对孩子来说,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让新手去模仿专家的创新方法并没有用处。
8.不用考虑为每个学生定制不同的思考过程,考虑让全班所有孩子练习所有过程,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通过变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科学家(包括教育学家)根本就没办法区分不同的学习类型,并给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9.完全“快乐”、一点儿都不用费力的学习并不存在,但对于一个保持好奇心,主动探索求知的孩子来说,在辛苦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愉悦感。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按照认知规律,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环境和学习材料。
学习开始时间:7月26日16:51
17:16学完
16:45开始构思文章主题
17:02完成草稿
发布文章时间:7月28日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