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冲突】
处理冲突,我们更加需要把“人”和“事”区分开。
①先解决事,发生了什么
②受影响的对方情绪怎样
③这件事谁错了
例子:妹妹把哥哥搭的乐高推翻了,哥哥好生气。妹妹这么做是不对的。
“打闹”是双方都开心,“打人”只有一方开心。
例:哥哥觉得妹妹脸蛋胖乎乎好可爱,就拼命戳。弟弟觉得姐姐辫子好玩拼命揪。
这些日常互动如果稍不注意,就容易把“打闹”变成了“打人”。所以父母在这过程中的引导就很关键,而引导的原则就是基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对方的表情,“你看看,你揪姐姐辫子时,姐姐开心吗?” ——这是很好的换位思考同理心的培养。高情商不仅仅是理解自己的情绪,也是理解他人情绪。
可以引导孩子友好坚定地拒绝,“妹妹,你不喜欢哥哥戳你的脸蛋,你可以对哥哥说,别碰我脸蛋,我不喜欢”。——让孩子学会拒绝,而且可以友善地拒绝,这也是社交界限的养成。
多说一句,孩子表达“不喜欢”后,父母一定要撑腰,让孩子体会到,我的“不”就是“不”,而不存在“别人和你开玩笑,你怎么这么小气”。
这样的底气和确定感,也能防止今后社会霸凌和性侵的产生。
✨【玩具分享】
注意物权意识分明。家里的玩具需要有“老大的”、“老二的”、“大家的”。
“分享”应该是自发行为,而不是被迫要求。
孩子需要经历过“拥有”,他是“丰裕充足”的,他才会乐意分享。而我们现在总是通过要求“分享”,而一次一次让孩子“匮乏”。
在家里需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大部分玩具都是爸爸妈妈买的,那么就是大家的,家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玩(不只是孩子)。
如果其他人在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等待,遵循先来后到。
强调“大家的”同时,更加要强调“自己的”。
“你的”礼物有权利自己支配,你想玩他人玩具,需要提前询问。
孩子天生都是爱分享的,总说孩子“小气自私”的我们,其实真的要检查一下,我们有没有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自己”的。
一个孩子从小物权意识清晰,不仅更加乐于分享,也能很好遵守社会规则。
✨【禁止说的话】
1、不说有条件的爱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喜欢弟弟了
你现在不睡觉,那么妈妈就去陪姐姐睡觉了
2、不做无谓的比较
你看,我们弟弟吃饭多快多好,姐姐要加油啊。
我家妹妹真厉害啊,1岁多就能说话了,当年哥哥要2岁半呢。
✨两个娃,性格不同,认知发展节奏也完全不同。不做对比。
3、不进行道德绑架
你是姐姐,你要让让弟弟的你是哥哥。
你要帮助妈妈照顾妹妹的。
✨“不是因为我是姐姐/哥哥就必须照顾你,而是因为我喜欢你,我想照顾你”。这是自然而然心甘情愿的结果,而不是“不得不做”的道德绑架。
4、不承担管教义务
两宝家庭,不管老大是5、6岁还是10岁,他仍然是孩子。不能因为有了“哥哥/姐姐”的抬头,就默认他可以更加懂事。
想想我们自己,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得如何去爱。是今后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学习、相处和自我成长,才让我们学会去爱的。
引导管教永远是父母的责任,生育是本能,养育才是责任。不要过度夸大生育的伟大,但要谨慎认真对待养育的责任。
其实,都没有所谓“岁月静好”,我们辛劳而幸福地陪伴孩子们走过人生最初的这一段,只是为了终将到来的分离做好准备。
【总结】
处理事情:陈述事实(我看到)——肯定情绪(我不喜欢)——分析行为(是因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