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读到一篇余华的散文,叫做«流行音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品讲的是,余华的儿子出生半年,他发现自己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把哭闹作为一种武器,甚至是荣耀,所以呢,他为了让他安静下来,就让他听巴赫的音乐。音乐确实起了作用,儿子每天伴着音乐入睡,孩子甚至伴着音乐摇头晃脑。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转折,外婆带来了一首儿歌,从此儿子再也不喜欢爸爸给的音乐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试图从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给他听一些高深的伟大作品?从这篇文章来看,孩子似乎受到了巴赫作品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就在孩子认识到有这样好听的儿歌的时候,孩子瞬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到的是,音乐作品确实可以跨越不同年龄的人,并且让他们对作品作出独特的解读,但有时候,先选择适合他们的,然后慢慢过渡到一些比较平静的作品,可能效果来得会更好。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确实非常大。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一些文学,父母还能给他们适当的引导,那孩子很容易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当然,孩子在这个阶段也是很容易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了,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好奇。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的事情让他们更感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走,他们可能会不再喜欢过去了。在我看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孩子不仅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更多的兴趣。也会逐渐拓宽自己的眼界,让他们比同龄人知道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