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456天分享(2019.11.10)
读《非暴力沟通》,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她从来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有一次,她妹妹在阑尾炎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小姑娘也特别想要那样一个装饰有小珠子的钱包。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姑娘假装病痛,一直隐瞒家人。家里人带她去看了几个医生,医生无法做出诊断,于是就决定做手术检查。
做手术检查对小姑娘来说,实在是太冒险了。但是,她不知道怎样挽回自己的谎言。不过他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
收到礼物的喜悦,让她暂时的忘掉了手术后的身体痛苦。紧接着,有两个护士走进了病房,其中一个把温度计放在她的嘴里,这个时候,她把钱包递给了另外一个护士,那位护士很惊讶说到:“哦,给我的吗?为什么呢?谢谢!”护士收下了钱包,小姑娘不知所措,她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告诉那位护士,“我不是这个意思,请把钱包还给我。”
这个不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和委屈。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做的一件事。
从记事起,我就被家人夸:“这闺女懂事,从来不哭不闹,最好带了。”我努力成为家人期待的那样,不敢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怕不被家人喜欢。因为家人夸我的时候,看起来很高兴。初中二年级暑假,我已经升入初三。爸爸为了让一个亲戚家孩子插班上初三,没有跟我商量,直接让我继续读初二。那一年,自己的同学都在初三,自己跟一群陌生的面孔在一起,不想学习,老师上课时画画,做小动作,放任自己玩了一年。等再上初三时也无法收心学习。这些,家人一辈子都不会知道。直到四十多岁学习心理学,才知道自己用叛逆表达自己的不满。受害者是自己。
一个人为什么不会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对于多数人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这个阶段发生在婴幼儿期。孩子没有生存能力,依赖于父母的养育才有安全感和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果父母没有给于孩子足够的包容和爱,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感,体验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可能就无法形成自我认同,造成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需要为“妈妈”(身边的人)的喜怒哀乐负责。即使到了成年人,心理年龄仍停留在那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过于在于他人看法,外面的风吹草动都无法承受的原因。
第二个阶段是矛盾冲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驾实在是太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所以,我们会发现,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平时很温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爆了。而且是不可理喻的一丁点儿事。
我想到了女儿的成长经历。她以前是一个公认的有礼貌的小女孩,对别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当我意识到这个情况以后,我试着鼓励她大胆的说出心里话。我告诉他我的看法,她无奈的说:“但是,我不希望让任何人失望啊。”
我说:,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的倾听,看到他的需求,但无须为他负责,无需责备自己。
慢慢地,我看到了女儿的变化。有一次我请她帮我一个忙。女儿直接告诉我:“对不起,我没有时间。”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愣了一会儿神。突然意识到这是女儿在发生着转变。看到女儿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当然,她还需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不过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做“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出于爱、真诚,而不是处于内心的恐惧,愧疚或被迫。达到这个阶段,才能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才能体验到平和、宁静。
这让我想到一则禅语:
有位一心求道的年轻和尚跋山涉水拜访一位得到的老和尚。
年轻和尚问:“请问师傅,您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不解:“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当我们达到第三个阶段,放下矛盾和冲突,做生活中自己的主人,做事皆出自本心,爱和真诚,就过得通透,豁达,自由和快乐。
从“情感奴隶”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做生活的主人,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从当年那个傻傻分不清你的情绪还是我的情绪,到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